城市 企业 产品 知识
国内国际财经房产汽车产经农业科技IT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娱乐女人军事游戏区块链

行业资讯

  • 国际大学体育日暨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健康校园大赛揭幕战举行

    国际大学体育日暨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健康校园大赛揭幕战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大赛以“练就自己”为全新赛事主张,意在为广大高校在校生提供“训练方式更科学、运动目的更明确、练后激励更到位”的线上运动平台,鼓励大学生们即刻出发,练就更强壮的体魄。 根据竞赛规程,第二届“健康校园大赛”分为上、下半赛季。比赛从项目维度上分为个人赛、班级赛和省市赛,符合条件的在校生均可参赛。参赛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标准运动,运动成绩将计为一定数量的卡路里值。参赛者每天可参与多次AI运动或跑步打卡,取单日最佳成绩上传,上传成绩将计入个人赛、班级赛和省市赛排名中。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百精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将以中国大学生健康校园大赛为契机,拓展多种途径鼓励、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副秘书长、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副主席申震表示,中国健康校园大赛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鼓励学生参与日常体育活动的重要抓手和平台,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该赛事触达性强、内容丰富、普及度高、参与度广等特点,有效吸引了广大师生参与体育,甚至爱上运动。 据了解,设立国际大学体育日的倡议由中国发起,201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正式通过设立每年9月20日为国际大学体育日(International Day of University Sport,IDUS)。该活动已辐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3个会员国和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164个会员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体育组织、高校及社区等,面向全部高校在校生。

    中国教育新闻网   620 阅读   2022-09-27 12:42
  • 吉布提鲁班工坊首批学生将于今年毕业

    吉布提鲁班工坊首批24名学生将于今年毕业。吉布提鲁班工坊由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第一商业学校、吉布提工商学校及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建,于2019年在吉布提工商学校揭牌运行。这是中国在非洲设立的首家鲁班工坊,致力于服务亚吉铁路和吉布提经贸港口经济发展,面向非洲青年提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

    新华网   65 阅读   2022-09-26 22:18
  • 12名在芬中国留学生获颁“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中国驻芬兰大使馆日前举行颁奖仪式,向荣获2021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的12名在芬中国留学生颁奖。   中国驻芬兰大使王同庆在颁奖仪式上表示,奖学金既是对同学们寒窗苦读的回报,同时也激励着大家工作生活迈上新台阶。希望获奖学生今后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做社会的栋梁之材,为祖国争光,也为中芬友好合作贡献力量。   获奖代表、来自赫尔辛基大学的张佩在发言中感谢祖国对自费留学生的关心和支持,表示将奋发向上,努力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更大成绩。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设立于2003年,旨在鼓励和帮助品学兼优的中国自费留学人员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新华社   46 阅读   2022-09-25 21:24
  • 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超八成回国发展

    2012年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过八成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2020至2021学年,我国在册国际学生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学历生占比达76%,比2012年提高35%。   据介绍,我国与15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举办了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10年来,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同共建国家教育领域互联互通,建设了23个鲁班工坊,启动了海外中国学校建设试点。   在国内,教育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支持长三角地区打造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和国际人文交流汇聚地,支持海南自贸港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与北京市合作设立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示范区。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立足区位优势,扩大面向周边国家的教育开放。

    人民日报   27 阅读   2022-09-25 21:06
  • 联合国召开教育变革峰会,提振教育可持续发展信心

    9月19日,联合国召开的教育变革峰会落下帷幕。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出,教育是一项人权,是和平、宽容、其他人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正处于严重危机,亟须进行教育系统变革。教育变革峰会的召开,为推动教育转型的政治承诺和实践行动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汇集地方、国家和全球的教育对策和方法,以扭转可持续发展目标4实现程度的下滑趋势。 教育变革目标: 以切实行动化解危机 教育可持续发展危机加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6月28日至30日于巴黎举办的教育变革峰会前会晤上发出严重警告:学习危机和预算危机是影响当前世界教育的两大利刃。当今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各种复杂因素与教育发展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流行,凸显了解决教育中学习危机和预算危机的紧迫性,阻碍了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资料表明,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中,我们缺乏恢复学习的有效措施,数以亿计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被剥夺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传统教育系统不能为可持续、健康与和平的未来提供作出贡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教育危机进一步加剧,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许多与教育相关的具体目标偏离轨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面临巨大的教育投资缺口等。 全球动员以推进教育变革。面对日益加剧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呼吁:“进行全球动员,将教育置于议程的首位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呼吁我们面向未来,达成教育的全人类共识——加强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和共同利益的教育,构想并设计了新的教育体系,向我们展现了教育可持续发展蓝图。教育变革峰会的召开,旨在超越设想、专注现实,敦促我们采取切实行动将蓝图设想付诸实践。 教育变革途径: 动员国家磋商和公众参与 6月28日至30日,教育变革峰会前会晤在巴黎举办。它是为国家磋商和公众参与提前设置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论坛,激励并动员国家和公众团体大胆承诺和行动,为此次峰会做足筹备工作。 加强国家磋商以达成变革的政治承诺。国家层面磋商是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年教育仁川宣言和行动框架》《巴黎宣言:向全球呼吁投资于未来的教育》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会议的近期成果为指导理念,发挥国家领导力实现教育政策、规划和预算改革,旨在制定共同的愿景、承诺并采取一致的行动来缓解教育危机。参与峰会的成员国皆向首脑会议秘书处提交了本国磋商进程的摘要报告和《国家承诺声明》,体现了国家对教育计划、方案和倡议优先行动的承诺和共识。 国家磋商是由国家内部集中核心力量发挥教育领导力。每个国家依据自身国情和教育现状,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磋商:发现并解决因贫困或疫情导致的辍学、退学等教育中断问题;总结疫情期间教育修复和创新的经验教训,结合教育实践开发新学习资源、新思维和新方法,确定教育改革的关键任务和优先行动计划;评估到2030年在疫情影响中的教育所需取得的最大进展,重新审查并规划国家教育目标;保障可持续的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并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推动并支持国家磋商的持续性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委员会、联合国国家工作队和儿童基金会等在国家磋商中发挥关键作用,它们依据各国国情尽可能地向国家磋商团队提供教育方针指导、技术咨询和资金支持。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动员全球和区域的重要网络和平台来支持国家协商。 动员公众参与以凝聚变革行动力。教育变革峰会坚持《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政治宣言》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关于《我们的共同议程》报告所设想的包容性、网络化和有效的多边主义原则,汇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关于教育和终身学习承诺的利益攸关方,包括青年和儿童、教师、学术界、国际组织、社会和私营部门等,以公众参与凝聚行动力。其中,激励青年参与是峰会的一大特色。9月16日为“动员日”,由青年领导和组织,并根据青年宣言向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传达青年关于教育变革的集体建议。此外,9月19日的首脑会议还专门制定了一项全球青年参与战略,确保青年参与首脑会议的机会,并赋予他们制定和推动首脑会议倡议的权力。 教育变革主题: 聚焦五大行动领域 五大主题行动领域是撬动教育变革的关键杠杆。五大主题行动领域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与教育相关的目标为指导,采取有效的政策干预措施,动员各方在教育变革的关键领域做出新的承诺并采取行动。 其一,建设包容、公平、安全和健康的学校。不断变化和充满挑战的世界发展格局加剧了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质量低下的现象,建设包容和公平的学校是化解学习危机和确保人人享有受教育权的最有效手段。同时,在全球疫情的持续影响中,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成为儿童和青年获得身心安全和健康的场所,包括学校膳食、疫苗接种服务等。因此,教育变革既要以强有力的政治承诺、合理的规划为前提,增加对学校建设的投资,帮助所有学习者都能参与学校教育,保障他们在学校环境中免受暴力和歧视,获得安全和健康的保障,也要积极建设多元和包容的校园文化,鼓励交流和协作学习。 其二,加强生活、工作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技能。教育变革要赋予每位学习者完备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使其拥有面对不确定未来的适应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当前年轻学习者的基础学习、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仍存在危机,而疫情的持续流行进一步加深了危机,教育变革必须加强识字、算术等必备基础学习。同时,教育变革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关注环境和气候变化教育;及时培训并提高就业和创业的技能以适应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强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等,使所有学习者有能力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其三,支持教师、教学和教学专业发展。疫情暴发后突如其来的教育中断与艰难的教育修复过程都证明,教师在维持教学连续性和引领教育变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全球教师和教学发展始终面临着师资短缺,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低,教师地位低,工作条件差,教师领导力、自主性和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仍有一些国家的教师缺乏基本的资质和培训。因此,教育变革要在教育政策规划和资金投入上支持教师职业发展,以改善教师地位、工作条件和报酬;在教师教育管理体制上扩大教师代理权、自主权和决策权;在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中,完善教师教学初始和持续性专业化培训等。 其四,促进数字学习和转型。疫情危机直接推动了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全球远程学习取得前所未有的创新。与此同时,区域数字鸿沟也将更多贫困人群阻拦在数字学习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显示,全球近2/3的适龄学习者因家中无法上网而丧失学习机会。疫情危机警醒我们,系统性的教育变革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持,使其更具包容性、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为此,教育变革中的数字学习和转型需要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塑全球教育互联互通宣言》提出的三大核心原则,努力实现以最边缘化群体为中心的数字学习和转型;扩大对免费高质量数字教育内容的投资;通过教学创新和变革将教育推向数字空间。 其五,加大全球教育筹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显示,近年来全球教育支出稳步增长,但全球人口也在高速增长中,加上疫情持续流行期间的教育管理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全球教育财政缺口扩大。当前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是敦促资助者将资源重新用于教育,以缩小教育资金缺口。各国必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大幅增加可持续性融资,同时也要公平、有效地分配资源。具体而言,解决教育资金缺口问题要采取四个关键政策行动:积极调动更多有益的资源,尤其是国内融资资源;提高教育筹资分配和支出的效率和公平性;完善教育融资数据以改进教育融资方式;参照其他四大主题行动领域规划,明确教育融资的方向和目标。

    中国教育报   83 阅读   2022-09-22 13:09
  • 全国劳动课不统一教材,避免一刀切

    日前,教育部网站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1224号建议的答复》。其中,在答复“关于将《劳动教育》教材纳入教科书目录”时,教育部指出,劳动教育主要以实践为主,全国各地情况差异较大,全国不统一使用一种教材,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基于劳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明确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编写要求,满足不同地区学校的多样化需求。鼓励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劳动教育要体现实践性特点,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避免“一刀切”。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明确劳动课程性质、目标、学生劳动素养发展要求等,对课程内容范围、实施方式等提出建议。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

    中青网   73 阅读   2022-09-22 13:06
  • 2020—2021学年,在册国际学生较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

    今天(9月20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情况。十年来,来华留学在推进制度建设、实施质量保障、严格入学标准、规范培养管理、加强留华毕业生工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2020—2021学年,在册国际学生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学历生占比达76%,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央视新闻   74 阅读   2022-09-20 13:11
  • 教育部:超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归国

    今天(9月20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情况。据教育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过八成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开展,审批、管理、评估、退出机制不断完善。过去10年,新增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理工农医类占比达65%。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为缓解疫情导致的出国留学受阻发挥了积极作用,累计录取近10000人。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年来,我国教育国际合作开放总体布局不断优化,教育的“朋友圈”更大了。我国同181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15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举办了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与58个国家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同共建国家教育领域互联互通,建设了23个鲁班工坊,启动了海外中国学校建设试点。

    央视新闻   56 阅读   2022-09-20 13:05
  • 教育交流合作促进中国东盟民心相知相通

    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正在广西南宁举行。肇始于2004年的东博会、商投峰会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经贸投资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 广西与东盟国家地缘相接、族缘相亲、文缘相通,具有与东盟国家开展教育交流合作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广西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教育领域深入交流与密切合作,为促进民心相知相通奠定厚实的文化基础。 构筑中国-东盟学校交流平台。广西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学校交流为抓手,积极构筑面向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平台,深化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合作。一是搭建中国-东盟人才培养“立交桥”。“中国-东盟大学智库联盟”“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以及中国-东盟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广西基地、中国-东盟青少年培训基地、东盟卫生人才培训基地等,相继在广西各地组建成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交流合作体系,为东盟国家培养培训了各领域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 二是充分发挥广西高校的牵引作用。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挂牌成立商务会展人才、汉语人才、金融与财税人才、艺术人才4个“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农业农村部的“中国-东盟农业培训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人才培养基地,也分别落户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和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高校在深化中国与东盟各国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是打造教育交流合作典范。自2012年以来,成功举办6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广西与东盟各国近200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论坛通过《南宁宣言》,就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达成共识,使双方职业教育合作迎来里程碑式的发展,提供了构建国际职教发展共同体的成功模式。 促进中国-东盟师生交流学习。师生是促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主体,广西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为他们往来交流学习创造良好条件。中国与东盟全体成员国签署了《双边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等五国签署了《双边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努力打造教育合作体系。广西抢抓机遇,多措并举,多点发力。一是创造条件“请进来”。广西是侨乡,桂籍海外华侨华人大都分布在东盟国家。广西积极邀请东盟国家华裔青少年学生来华参加中华文化体验营、寻根之旅夏冬令营,亲身感受中华文化、八桂风光,领略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广西着力打造“留学广西”品牌,设立“广西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数千留学生得到资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留学生住宿学习条件。广西成为东盟国家出国留学首选地之一,在桂外国留学生中,大约八成来自东盟国家,2019年来桂东盟国家留学生就突破万人。 二是搭建桥梁“走出去”。广西每年选派一大批优秀教师到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开展教育援外工作,加强国际汉语教学交流。目前,广西有4所高校分别在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印尼建立了8所孔子学院,为当地30多万人次进行语言培训。广西民族大学建立东南亚语言学特色学科群,成为我国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培养的人才在促进中国-东盟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国-东盟童声研究所与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接力共创国际抗疫主题音乐《保重》,在两国间广为传唱。此外,还有10余所职业院校协同企业“走出去”,为驻外中资企业和东盟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并被外方采用45个职教专业教学标准,有力推动东盟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推动中国-东盟学术研究交流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等就传入东盟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盟一些国家产生了较大影响。东盟国家许多作家学者的作品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成为与东盟国家开展学术研究的活跃区。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建立起10个国别研究所、10个常设专业化研究机构,成为中国研究中国-东盟问题重要的研究机构,为中国和东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广西高校面向东盟国家发起成立高校国际联盟组织,涉及诸多领域和专业,吸引众多东盟国家高校加入。联盟内高校资源共享共建,为双方联合开展学术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广西及东盟的应用为切入点,创建国内唯一一家卫星导航产业国际组织“中国-东盟卫星导航国际合作联盟”,与多所东盟国家高校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协同开展科学研究。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是广西与东盟国家共同打造的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平台以文会友、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在广西崇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通过宣言强调,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学术界应不断深化中国-东盟民族文化研究,加强交流合作,发挥民族文化沟通心灵的作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发展。共同弘扬、传承、保护中国-东盟民族文化遗产,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广阔的学术研究空间与前景。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与合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广西将充分发挥独特优势,持续推动交流与合作走深走实,不断增进理解、扩大认同,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光明日报   66 阅读   2022-09-19 13:27
  • 开学季到来如何尽快适应留学环境

    又到了留学开学季,踏上出国留学征程的同学们,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远离父母亲人、独自在异国他乡学习和生活,这对每位留学生来讲,都是不小的挑战。如何尽快融入留学环境,从心理上适应异国他乡,我有几条建议希望能对学子有所帮助。   端正留学态度,追求留学价值   相信每一位留学生在出国前都有着美好的憧憬,期待开启人生的新篇章。但要记住的是,留学不同于境外旅游。如果是去境外旅游,我们观赏风景名胜,体验异国风土人情,心情愉悦。但如果去留学,则是另外一回事。学子会发现在国外学习、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学成归来也不是一蹴而就。   留学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学子需要努力去适应异文化环境,沉下心来完成学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少留学生可能体验到焦虑、紧张、抑郁、寂寞、空虚等负面情绪,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顺利完成留学之旅,却是留学价值的体现。   留学价值是指出国接受教育时在专业知识、思维方式、人际交往、生活体验等方面取得的收获,尤其是相较于在国内接受教育,通过出国获得的比较优势。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出国留学面临着更多挑战,留学生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里找到适当的应对方式,也是留学价值的重要表现。因此,在出国之前,学子要端正留学态度,正确认识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和心理挑战,从“父母让我留学”转变为“我自己要去留学”,主动做好心理准备。   熟悉新环境,扩大朋友圈   留学之旅心理适应的第一阶段是兴奋期。满怀理想和憧憬,踏上留学之路,几乎每名留学生都会体验到一种兴奋之情:夜里难以入眠,对环境的探索欲望较强;初来乍到,目之所及都是美好的。诚然,这些想法对于留学生们熟悉周边环境较为重要,但这个时期却也是防范意识较弱、容易受骗上当的,大部分的电信诈骗高发于此阶段,因此,留学生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兴奋期要提醒自己保持理智,始终绷紧防范诈骗这根弦。   度过兴奋期后,留学生也慢慢地适应了生活节奏,买菜做饭、上课自习、完成作业……接下来,心理适应过渡到下一个比较麻烦的阶段:敏感期。   这个时期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人敏感,有较强的防备心;怀疑他人动机,容易觉得给你提供帮助是居心不良……而要适应一个异文化环境,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相当重要的。因此,在敏感期,留学生需要建立社会支持。   如何实施?首先从身边的人开始,主动跟对方交往,建立和扩大新的朋友圈。这些重要的他人包括留学生的导师、师兄师姐、室友、邻居、当地的同学等,他们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紧急情况下,能够给留学生提供直接帮助的人。建议学子一定要有意识地、主动地接触,才能构建起新的朋友圈,这也能增强学子应对新环境中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帮助学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夯实安全感,融入新环境   新冠肺炎疫情下,国外不少学校采用线上教学或者要求日常保持距离,这使得留学生们更容易感到寂寞、孤独,而应对这些负面情绪最有效的方法是夯实自己的安全感,这包括现实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   前者是指最大限度地消除潜在伤害,比如尽量把周边的物理环境了然于胸,对出现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等人为灾害时,知道逃生方法、路径等。同时,对于出现身体不适症状,比如发热、乏力、干咳等时,知道如何及时就医,让自己身处安全的环境之中,并且获得足够的生活必需品。   另一方面,就是夯实心理安全感,这需要留学生跟自己的父母、亲戚、同学、朋友等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够把自己感受到的酸甜苦辣,真实地表达出来,获得支持和安慰。我建议留学生们经常与关心支持自己的同学、朋友联结在一起,表达感受、交流体验、分享知识、相互扶持,这能极大地增强心理安全感,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并善加利用、感受到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结,对将来怀有希望。

    人民日报   53 阅读   2022-09-18 21:11
  • 外国青年搭上中国发展“顺风车”

    “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好比是一列动能更强、载重力更大的‘中国快车’,正在加快驶向新的目标。我们欢迎各国一路同行,共创繁荣。”在今年的全国两会记者会上,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向各国朋友发出了邀约,邀请他们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共享中国发展机遇。   过去十年间,越来越多的各国青年为中国的开放包容所吸引、来到中国,成为中国开放包容发展成就的见证者、学习者和传播者。   “我在这里被接纳”   2008年,高中毕业后只身来中国旅游的韩国首尔青年金峻范(Kim Junbum),很快决定申请北京的大学。他当时没想到,这个决定让他在北京海淀学习、创业,迄今已经待了11年。   金峻范2013年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留学开始,就思考在中国创业的有关问题。参观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时他了解到,中国公安部2016年就推出了支持北京创新发展出入境政策措施,按照相关政策,金峻范不再需要先工作两年就可以拿到“创业签证”。2019年出台的《海淀区集群注册平台工作机制(试行)》,则让他解决了企业注册、办公场所和落户启动资金等难题。   2019年7月,金峻范成立了北京韩半岛科技有限公司,第一年就为上千名中韩青年进行了创业培训,与40余家韩国科技创业企业对接,并在疫情期间与中韩两国政府合作了13个线上项目。“在中国创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因为这里容得下所有人。”金峻范非常喜欢“容”字的含义,“中国有句古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大也有兼容并包的传统。”在他看来,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和发展,正是得益于“容”。   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亲、诚、惠、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展周边外交工作突出的理念,文明互鉴、包容互谅、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不仅令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全方位发展,更令一个个像金峻范这样的邻国青年共享到了中国发展机遇。   来自巴基斯坦的海龙(Haroon Hayat),也希望借“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在中国创业。2017年来中国留学前,海龙在巴基斯坦经营一家小型钢铁公司,父亲的一位从事中巴贸易的朋友将他吸引到了中国。过去5年间,在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海龙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一起学习,“这里的文化多样性是我之前想象不到的,也让我受益匪浅。”海龙说,中国和巴基斯坦是铁杆朋友,共建“一带一路”让和他一样来华留学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大有作为。他已将关注点瞄向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希望成为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开放的中国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来华留学、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用自身经历向世界讲述着一个更客观、更开放的中国发展故事,也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正如金峻范所言,希望那些对中国抱有偏见的人可以改变错误的刻板印象,“我在这里被接纳,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中韩青年可以相互接纳。”   把“脱贫梦”带回乌干达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正如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上所说,“中国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各国人民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中国实现了自己的千年脱贫梦,我希望把中国脱贫的经验带回祖国。”2019年,乌干达女孩萨拉(Sarah Marjorey Kisakye)带着这一梦想来到中国传媒大学留学。2021年,萨拉和其他外国青年代表前往云南省的麻栗坡、金平等地,了解当地减贫和农业发展情况。萨拉说:“乌干达有很多部落,中国有很多少数民族,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曾因战争受到影响。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脱贫和乡村振兴经验非常值得乌干达借鉴——这也是我来中国的初衷。”   那次云南之行,中国外交部助力麻栗坡县脱贫建设的产业园区——嘉铭茶园合作社,给萨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萨拉了解到,园区成立以来,每年为社区创造600万元人民币(约93万美元)的收益,成功帮助周边235个家庭脱贫,一些当地农民还通过互联网销售石斛、茶叶等产品。2021年3月11日,萨拉采写的报道在乌干达第一大报《新愿景报》刊登。在她看来,中国为广大非洲国家树立了一个可借鉴的榜样,“也许有人会说非洲缺少资本、技术和工艺,中国最初也一样,最终却成功‘逆袭’。我相信,包括乌干达在内的所有非洲国家同样也能实现减贫。”   在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四点主张时,提到“共享减贫脱贫经验”,宣布与非洲国家共同实施“减贫惠农工程”,体现中国与非洲深化减贫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意愿和决心。   今年正值中乌建交60周年,萨拉从未忘记她来中国的初衷,“通过新闻写作向乌干达读者分享我在中国的体验,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发展经验”。   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发挥引领作用   为了找到“中国生态环境如何变好了”的答案,4年前,厄瓜多尔青年哈文(Roberto Xavier Supe Tulcan)申请来中国读博,今年是他在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的最后一年。哈文说,在中国的这几年,他收获的远不止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环境治理的实践成果。   “起初,你可能认为(中国)农村欠发达,缺乏资源;但当你身处其中,这种想法就不复存在了。”哈文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多次提起不久前他参加“国际青年中国行·云南”活动时参观的古生村科技小院。“科技小院通过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帮助农民增收,还通过分析农业污染源实现了生态保护,为其他有类似问题或有相同目标的地区树立了榜样。”得知科技小院项目未来会被打造成开放性、国际化的平台,哈文更加坚定了毕业后继续留在中国的想法。他说:“厄瓜多尔是一个小国,自然环境复杂。我希望有机会到科技小院项目中参与科研成果转化,以后将我在中国学到的经验带回我的国家,成为有能力负责环境治理项目的人。”   哈文清楚地知道,近十年来,中国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以大国外交和多边合作方式推动《巴黎协定》达成,并积极引导推进《巴黎协定》后续谈判进程。中国还通过切实行动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如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2021年会见西班牙外交大臣时所说:“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是踏实行动派 。”   “中国希望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为此感到非常高兴。”哈文说,“中国环境治理的理念和经验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整个世界,因为我们都在一个共同体中。中国已经给全球环境治理‘打了样’,各国没有理由不‘抄作业’。”

    中国青年报   41 阅读   2022-09-14 13:16
  • 美媒文章:教育不平等让“美国梦”破碎

    美国《新闻周刊》网站8月31日刊登题为《重新评估教育与美国梦》的文章,作者是美国新学院大学种族、权力与政治经济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亨利·A·J·拉莫斯和该研究所研究员奥弗罗娜玛·比乌。全文摘编如下: 新的学年开始了,数百万美国人怀揣着获取学位并借此保障经济安全的梦想迈入大学校园。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梦想成真。 历史结构和结果削弱了人们长期以来的假设,即良好的教育为有色人种摆脱贫困和二等公民身份提供了一条有意义的途径。事实上,新研究显示,有色人种在社会经济阶梯上爬得越高,他们相对于白人的收入差距就越大。 在中学阶段,美国各地有色人种学生通常会就读于资源不足的学校,因为他们所生活的社区税收较低。他们能够接触的改进教学的信息技术、大学预修课程、营养支持以及额外的学习和娱乐空间往往有限。 在K-12教育(即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本报注)之后,有色人种的大学生及其家庭因为不得不严重依赖学生贷款来完成高等教育,很可能背负长期债务。 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但不幸的是,光有教育是不够的——有色人种的收入和财富仍然比同等教育水平的白人少。 最近,由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新学院大学种族、权力与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团队撰写的报告显示,对于有色人种劳动者,特别是有色人种女性来说,在更高的教育水平上,收入不平等现象更严重。 一项相关研究发现,在经济衰退时期,黑人“专业阶层”(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的工资通常低于资历相似的白人劳动者。 不仅是有色人种的专业人员——尤其是女性——收入低于教育水平相似的白人男性,而且在招聘、晋升、补偿金方面存在的种族和性别歧视也造成职场隔离,把许多合格的有色人种劳动者排挤到就业市场中工资较低、稳定性较差的位置上。 其他研究结果进一步拉大了在美国经济中根深蒂固的结构性差异。最近有研究显示,拥有大学学历的黑人劳动者比受过同样教育的白人劳动者更有可能失业(3.5%对2.2%)。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高中辍学的美国白人的财富是拥有大学学历的美国黑人的三倍。 所有这些研究越来越说明一点,那就是教育并非我们曾经认为的那种精英管理或灵丹妙药。事实上,曾经影响美国早期发展的奴隶制和征服行为今天继续在财富和收入、早期学习机会以及职业提升准备方面促成不平等的结果。 如果我们不对消除结构性障碍的方式进行大规模改革,这些问题就不可能很快消失。 近年来,保守派推进择校运动和学校私有化,通过图书禁令和审查来阻止学校讲授公民学和真实历史,限制教育和就业领域的平权行动项目——他们提出的一系列建议和项目实际上使情况变得更糟。 我们需要的不是对美国学校和整个经济中迅速扩大的有色人种的发展前景和能动性实施更多限制。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恰恰相反——新的权利、新的资源和新的可能性。 许多研究人员和决策者都提出了解决教育和经济安全方面长期存在的机会不平等和结果不平等问题的建议,例如联邦就业担保、公共支持的婴儿债券(或儿童信托基金)和免除学生贷款债务。 致力于改善美国教育和经济状况的领导人,无论他们秉持什么样的政治信仰,都应该支持此类政策和实践创新。对于所有追求日益缥缈的美国梦的人来说,这些创新只是确保他们享有更广泛繁荣的一部分政策选择。在美国显然需要用新的方法来解决我们最棘手的问题之际,这些想法会因为立竿见影的效果和实实在在的好处而吸引大多数美国居民。

    参考消息   71 阅读   2022-09-05 13:22
  • “国际化意识培养和跨文化管理”培训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8月22日至8月27日,由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主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中国教育在线、北京中教优选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国际化意识培养和跨文化管理”培训班在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全体中层干部及骨干教师、广西商务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广西商业行指委、中国-东盟商科职教联盟成员单位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本次培训旨在提升各单位相关人员国际化素养,培养跨文化管理与领导能力,开拓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助力各单位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培训主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中外职教专家相聚云端。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江波,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教育与产业合作分会理事长杨晓春,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旧金山总领馆教育参赞邵巍,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BMBF)中国能力建设专家、德国管理应用技术大学创新与创造力学院院长唐敏教授,德国管理应用技术大学教授 Dirk Matten,中国教育在线执行总编、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出国分会副秘书长任蕾等专家进行了不同专题的授课,从中外文化差异、国际化能力提升、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中外合作办学等多方面对参训人员开展了系统培训。培训结束后,参训学员们反响强烈,受益匪浅。 此次讲座培训作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方针,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目标推动下,促进了学校及各培训单位教育国际交流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提升管理干部国际化素养,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等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74 阅读   2022-09-05 13:20
  • 培养美育学发展急需人才类型,中国首批美育学硕士即将入学

    “新学期,中国首批4名美育学硕士研究生将入学中央美术学院。”今天,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4周年之际,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新时代中国美育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上宣布。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极大推动了中国美育学学科建设的进程。当前,学界对美育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学校美育的普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广度,而全社会对美育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程度。 4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推动新时代中国美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将美育工作纳入中央美术学院“新百年”战略,并将其作为学校“十四五”及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在美育学学科建设与高端人才培养、美育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美育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范迪安表示,当前,中央美院聚焦美育学发展所急需的人才类型,仍在大力加强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美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争取形成较为完备的美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大中小学美育课程方案。

    中国教育报   66 阅读   2022-08-31 13:18
  • 从北大“学霸”到加拿大农民:往前走就不焦虑的“董菜菜”

    夏日晴天,距离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以北约一小时车程的奥尔兹(Olds)小镇,骄阳似火。“董菜菜”面带微笑从他农场的树林中走出来,肤色黝黑,浑身泥泞。 这位曾经的北京大学本硕连读的地质系“学霸”,如今是这里一名双手磨出厚茧的农民。2021年初,他在视频网站发布了第一条视频《一位北大毕业生在加拿大的种菜之路!》。这条19分钟的片子一炮而红,如今在各平台播放量已累计约70万次。 1981年出生的“董菜菜”本名董健毅,老家在河北唐山。2007年从北大毕业后进入一家全球知名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经历不同岗位历练后,他在2014年移民加拿大,准备在“石油城”卡尔加里踏上新的跑道。 然而,国际油价崩盘令石油行业顿时陷入萧条。对于刚来到加拿大的他,人生之路陡然下挫。 董健毅只得选择改行。在那段低谷期,他尝试过很多兼职,最终把目光投向了农业。他希望引入中国成熟的大棚技术,以适应卡尔加里冬长夏短但日照充沛的自然条件。 为此,他到千里之外的农场拜师学艺,又回中国考察研习。2017年9月,在奥尔兹镇一块连篱笆都被原主人拆走了的荒地上,他正式开启了自己务农的新篇章。 白手起家的困难超乎想象。预算有限,在当地又难以找到有相关经验的工人,董健毅夫妇只能自己动手搭建大棚。这位高材生利用能找到的工具和材料,不仅准确进行各种测量定位,还自制吊机完成了几百吨的灌土、给棚顶铺棉被等庞大工程。他笑说,解决搭建过程中的问题,中学知识已足够,关键是活学活用。 几乎全靠一己之力,耗时一年,他建起了长100米、宽10.5米、高6米的第一座大棚,棚内的蓄热土墙约百米长、4米高、1米厚。这是当地首座双拱双膜结构的被动式冬暖型日光温室。 随后的种菜又是一轮“修行”。董健毅把华人爱吃的西红杮定为主要作物。了解土质、气候影响,摸清种植门道,他也花了至少两年进行摸索和思考。 如今,他已建起两座同类型暖棚以及5座单膜冷棚,正在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并种植更多品种的作物。不同销售渠道和采摘业务的顾客都在增长。 当他与太太以“董菜菜”“王果果”的网名开始试水网络视频,吸引网民的不仅是他有几分神似中国影视明星雷佳音的长相,更是北大高材生移民后转行当农民、“战天斗地”的经历。他自己搭建的大棚、种植的果蔬,农场一点点的变化,都令不少网民惊叹和感慨。 有同行和学校师生来到他的“悠鲜美地”农场参观;有人慕名远道而来当义工,取经学艺;有当地机构邀请他开讲座。收到越来越多咨询的他又开设了英文视频频道。记者到访时,一位来自安大略省的创业者正登门寻求合作。“董菜菜”说,成为“网红”实属意外,但大家的认可为自己带来了更多动力。 “董菜菜”说,自己以前并未设想过日出而作、日落仍未息的农耕生活。现在虽辛苦,但得益于过去的野外油田工作经验,却也很适应,并无心理落差。同时,自己个性好静;也喜欢在与植物、动物打交道的简单世界中,发挥自身特长和创造力。 “董菜菜”坦言,建棚和种菜时遇到的重重挑战也曾令自己焦虑、怀疑自我甚至动过放弃的念头。即便创业至今已5年,仍会有焦虑之事。譬如,去冬今春遭遇极端低温,今年6月出现反常低温和持续大雨,导致大棚内严重积水,影响了收成。 但他深知,各行各业要干好都不容易,难免面对诸多痛苦。“人都有弹性,慢慢磨练、适应就过去了。”他说,要克服焦虑,一方面靠人生阅历;另一方面,最大动力来自于想出办法解决困难,“只要能往前走就不焦虑。” 说话间,在自己搭建的第一座暖棚门前,烈日下的“董菜菜”摘下眼镜,用衣袖擦了擦满头的汗珠。暖棚门上贴着他自题的两句词:“日啖番茄三百颗,不辞长耕奥尔兹”。

    中国新闻网   52 阅读   2022-08-29 13:29
  • 七弦绕耳茶韵入怀,在迪拜,传播中华雅文化

    中国传统八雅包含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每一字都代表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古琴居八雅之首,琴音悠远、沉静平和。2003年,古琴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三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古琴的文化价值得到世界公认。   “弦底松风诉古今”,如今渌水亭琴茶社跨越时空,在阿联酋迪拜奏响古朴深邃的中华雅文化之音。      与琴结缘 因琴相聚   迪拜华侨董娟师从古琴演奏家、教育家、非遗蜀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俞秦琴女士,于2018年在迪拜创办渌水亭琴茶社。社以渌水为名,源自唐代白居易《琴茶》诗:“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董娟表示:“《渌水》原为古曲,蒙山亦是故乡,再没有比渌水亭更契合的名字了。清代词人纳兰容若家中亦有渌水亭,一直是他与文人雅士吟诗作赋、往来唱和之地。我希望渌水亭琴茶社也能成为当地琴友、茶友雅集之所。”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回想起与古琴的相遇,董娟说:“十多年前,我在一座上海茶叶商城里闲逛时,偶然听到CD机里传来的古琴声。我还记得那是古琴泰斗龚一老师和笛箫演奏家罗守诚老师的琴箫合集《云水吟》。当下,我便被深深吸引、不能自拔。自那以后,古琴便没有离开过我的生活。”   渌水亭琴茶社的创办源于董娟对于古琴的热爱,也源于迪拜华人对于古琴的浓厚兴趣。董娟表示:“现在琴茶社共有20余名古琴学生,最小的不到6岁,他们都是通过口口相传了解到渌水亭,并且在这里爱上了古琴。学好古琴,功夫在琴外。课上,我常为学生讲解琴曲背后的故事,‘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惨淡、‘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梅花飞下又三弄’的高洁,只有读懂了其中深意,才能弹奏出真正的琴音。”   迪拜华侨李雪自幼喜爱古琴。2020年1月,她在朋友引荐下认识董娟,从此踏上学琴之路。她说:“董老师的一首《鸥鹭忘机》将我引上学琴路,从入门的《秋风词》到著名的《梅花三弄》,学琴两年有余,我已习得众多曲目。弹琴指法可以通过练习巩固,但如何参透古曲意境却是学琴人一生的课题。”   中国传统音乐传达儒道思想,追求悟性慧根。董娟说:“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含蓄、婉约体现在古琴的指法、发音各个方面。手指下的吟猱余韵,如洋洋江河,将远古之思一一道来。‘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古今忧思都随着琴声飘散开去。”   民族声音 世界相通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很多在迪拜的华侨华人以文艺活动排遣乡愁。渌水亭琴茶社已组织多次线下雅集、2次线上雅集。董娟回忆道:“雅集遵循川派古琴传统,以《春夜宴桃李园序》开场。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夏一峰先生将李白的边塞诗《关山月》配入古琴弹唱。一次雅集上,我便为大家弹奏了这首《关山月》。一曲毕,思绪绵长,引发共鸣,大家纷纷诉说起思乡情谊。渌水琴歌振林樾,湖湘昆曲悦知音,我们虽身处他乡,却始终传承中华文化。”   2022年1月,渌水亭琴茶社参演2022第八届阿联酋华侨华人春晚节目《剑胆琴心》,《流水》琴音起伏,武术招式频频。   董娟表示:“迪拜是一座沙漠中的奇迹城市,水在沙漠中更显珍贵。《流水》作为经典古琴曲,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宇宙交融的哲学思想。它作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曾被镌刻在美国旅行者号探测器的金唱片上,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太空,寻觅宇宙间的知音。琴音似水,时而如山涧琤琮、时而如激浪奔雷,化作飞瀑流泉自东方而来,恰似迪拜华人,可刚可柔、自强不息,传承东方、创造奇迹。”   近日,董娟受邀拍摄阿联酋迪拜文化部组织的文化系列节目,雅致汉服与远古琴音,飘扬在科技感十足的迪拜未来博物馆。董娟感慨道:“节目拍摄人员均为外国人,他们对于古琴给出了最原始、直接的反馈。来自阿尔巴尼亚的导演被古琴音色深深折服,对博物馆向导激动地说,‘我被这个乐器的声音惊艳,这简直无与伦比。如果你听到它,一定会非常难忘。’那一刻,我感到非常自豪,更加体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以茶会友 一脉相承   除了古琴,茶也是董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她师从中国著名茶文化专家林治,将所学在迪拜发扬光大。董娟说:“渌水亭琴茶社分期开设茶艺班,一期12节课程、四五名学生。从茶文化到六大茶类的冲泡、品鉴,渌水亭已吸引7期学员参与,其中不乏来自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学员。”   中国茶道历史悠久,始终追求“和、静、怡、真”四个境界。在一方茶席上,这四字真言体现得淋漓尽致。董娟解释道:“茶席布置讲究‘里外一致摆真席’,追求真切、真实、真知。‘怡者和也、悦也、桨也。’一壶、一杯、一花,自相一致的茶席能够让原本静置的茶汤流动在空间里。课后,我会让学生重置家中茶席,大家遵循规范、展现特色。”   在今年妇女节的茶艺活动上,董娟携四名学生带来了以春夏秋冬为主题的四季茶展。董娟说:“四名学生分别冲泡春夏秋冬的代表茶,根据茶青采摘时间划分,春天喜绿茶、夏天宜白茶、秋天饮乌龙、冬天偏熟普。对于外国友人来说,现场的几款茶叶几乎是闻所未闻。他们纷纷上台品茶,一探四季茶的不同韵味。”   负责秋季茶展的学生徐婷表示:“秋高气爽时节,一杯乌龙更显肃穆。从一棵树上的叶子到茶杯里传来的香气,茶的色香味意让在场观众流连忘返。他们轮流品尝四季之茶,询问泡茶注意事项,表示回家后要亲自泡茶,品品自家茶叶的韵味。”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在渌水亭琴茶社,琴茶同味,相伴左右。董娟说:“琴茶本一事,琴之道亦茶之道。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而‘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则是古琴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日后,我希望让更多人通过渌水亭了解并爱上中国古琴、中国茶道。”

    人民网   43 阅读   2022-08-29 13:21
  • 教育部北京市共建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示范区

    今天,HICOOL2022全球创业者峰会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宣布峰会开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北京市委副书记殷勇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夏林茂代表双方签署《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为“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示范区”揭牌。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主持开幕式。 怀进鹏指出,留学人员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国家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新时代留学工作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我国留学人员的作用和贡献,近期在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中勉励留学人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北京市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采取以才引才、平台引才、联合引才、市场引才等方式,吸引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留学人员在京就业创业。教育部和北京市签署协议,共同加大对海外留学人才的引进和服务力度,助力北京建成世界人才高地。新时代新征程上,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大力弘扬留学报国光荣传统,与时代同奋进、与祖国共发展,敢为人先、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开幕式前,教育部、北京市领导共同调研了峰会展览展示区,深入了解北京市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情况以及教育部“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有关情况。

    中国教育新闻网   52 阅读   2022-08-27 22:28
  • 华裔青少年学中文,如何打破学习瓶颈?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海外各类华文学校约2万所,华文教师有数十万人,在校学生达数百万人。从影响因素看,海外华文教育直接相关方有学生、家长、教师、华文学校。那么,如何从上述几方面突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文学习瓶颈呢? 首先,从学生层面来看,坚定文化自信是中文学习的前提。大部分海外华裔青少年是在居住国当地出生、成长的,只有认识到父母和祖辈的华侨华人身份,对中国产生亲近感,才有可能真正接纳中文学习。可以说,中文学习的前提就是以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为核心的文化自信。 在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的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比如,想跟国内的爷爷奶奶视频通话,想了解为什么春节吃饺子,想看懂中文动画片等。有了初步的动机,就有了学习中文的入口。 形成长久兴趣是决定中文水平的根本,因为兴趣是学习中文的内驱力。中文学习不应拘泥于在哪个阶段一定要掌握多少字词句,而是应时刻保持学习兴趣。中文水平能否持续提高,成年后能否继续坚持学习也是重要因素。 其次,从家长层面来说,父母是构成家庭语言环境的主要因素,家长的语言策略和文化意识很大程度决定了海外华裔青少年对学习中文的态度。 在笔者看来,家长可以从4个方面推动孩子的中文学习。第一,坚持在家说中文,哪怕孩子不用中文回答,家长也要坚持说中文;第二,带孩子多回中国实地体验,到各地看看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并感受了解当代中国;第三,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参加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第四,让孩子吃最地道的中国美食,因为通过味觉记忆,可以让孩子与中国更加亲近。 第三,从教师层面来说,除了教学技能、任职经验等基本因素,海外华文教师的使命感、职业忠诚度也对华裔学生的中文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值得关注的是,需关照海外华文教师队伍发展持续性,以培养出华文教育本土接班人,完成代际传承。 第四,从海外华文学校层面来说,需要营造校园中文环境。作为连接华裔学生、家长、教师的平台和纽带,学校应有意识将中文作为校园交际语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比如可以通过中华文化活动推动语言生活,因为学习中文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语言知识、获得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文化活动中使用中文,体验学习中文的乐趣,激发学习中文的内驱力。以我所在的横滨山手中华学校为例,多年来,学校连续举办中文演讲会,学生在舞台上面对数百名观众用中文演讲,实际上将语言学习与自我认知、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结合了起来,也收获了经由中文带来的自信。此外,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校还举行了醒狮点睛活动,全体学生参与,并在横滨中华街舞动70头醒狮,那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溢于言表,参加活动后,学生的中文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值得强调的是,由于华文教育是植根于华侨华人社会的,教授的是祖(籍)国的语言文化,所以二者也成为重要影响因素。总之,突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文学习的瓶颈需要多方合力、系统规划。 (作者系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校长) 教学对象的多元化是难点 王阿夫 曾经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我目前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汉园中文学校从事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在不到3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切实地体会到了海外华文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的不同。曾有朋友对我说:“不都是教中文吗?能有什么不同!”他只说对了一半。确实,海外华文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都是中文教学,有一定共性,但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 海外华文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最大的差异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简而言之,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传承”,而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传播”;海外华文教育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华侨华人子女,而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教学对象是非华裔的外国人。 海外华文教育相较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其教学对象的多元化,这也是海外华文教育最大的难点所在。因此,不论是班型安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还是教学等方面都必须适合其多元的特性,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以汉园中文学校为例,学生为当地的华裔青少年、因工作关系外派到德国的中资企业工作人员的子女等。华人父母对子女的中文学习普遍要求较高,原因有“留根”“传承”的期望,也有回国后孩子能继续在国内学校上学的刚需。面对多元的教学对象,汉园中文学校的班级分为母语、继承语和二语3个班型。我教的3个班级均为继承语高年级班。 在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海外华文教育不能全盘照搬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内容,也不能采用和汉语国际教育相同的教学方法。同样,教学对象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教学内容上,海外华文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语法、汉字、语言技能等方面。 例如,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语法教学占较大比重。然而,在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中,很多语法规则并不需要花费时间讲解,华人家庭的学生一般有着较好的语感。如“比”字句是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语法点,但华人子女可能从小就会说“他的苹果比我的大”这样的句子。汉字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是“难点”,但并非重点。而在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中,汉字教学却恰恰相反,是“重点”,而非“难点”。华人子女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对汉字并不陌生,学习汉字没有“畏惧感”。 另外,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语言技能教学中的听、说、读、写4项技能的学习为“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然而,在海外华文教育中,学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听说能力,在汉园中文学校的学生中,多数学生在家中与父母用中文交流。但是,他们的读写能力却远远低于听说能力。因此,在海外华文教育中,语言技能教学的内容是巩固、提高“听说”能力,强化“读写”能力。 那么,如何强化读写能力呢?这就说到了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比如,若要提高写作能力,就需大量阅读。我为自己教授的3个班级选择的课外阅读书籍中有小学版与青少版的《西游记》,因为书中精彩的情节、鲜活的角色以及完整的探险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我并不强行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细读,而是建议他们在不影响理解故事内容的情况下快速阅读。但是,要求学生标注出喜欢的句子和有意思的内容,并和其他同学分享。阅读的同时,写作训练也必不可少。我曾要求学生去看绿芽、红花等具有季节特色的景色并进行描写,也曾加入介绍德国的风土人情、体育明星等写作内容。 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外,海外华文教育在教师培训、教材编写及测试等方面也需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和多元性,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系德国杜塞尔多夫汉园中文学校中高级专业中文教师) 讲述汉字源流是有效方法 周姝珺 多年来,不少华人家长和有心投身海外华文教育的老师们在海外华裔中文教育领域不断尝试,但也遇到多重挑战。 北美华文教育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非营利周末中文学校以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作为学生的毕业考核,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华裔学生通过考试。此外,就职于美国学校的中文老师也会组织学生参加汉语水平各级别考试,以此作为教学测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文教学方面还有可改进之处。 以我所在的童心中华文化学校为例,学校于2015年成立,从2016年起,学生开始参加HSK考试,当时以学生年龄小、学制短而引起同行关注。我们的中文教学衡量标准是以国内同年龄学生的汉字认字量为参照,另外增加国学课、文言文、书法等课程,这些做法获得了家长的认可。此外,童心中华文化学校自编教材、编写统一教案、按时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做法,也吸引了不少美国学生,这也是学校教学理念在当地得到认可的体现。总结其中的经验,是我们坚持高质量的中文教学。 在海外教华裔青少年中文,到底要教什么?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也是笔者常思考的问题。是让学生能把简单中文对话写下来并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吗?我们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海外华裔青少年达到上述中文水平,相关中文APP就能实现,所以,仅仅达到上述目标是不够的。 根据童心的教学实践,学中文要早、多、快。原因之一是,从思维发展阶段来看,儿童期是识记汉字比较好的阶段;原因之二是,英文的听说读写和中文的听说读写不同,海外华裔青少年最好在英文阅读思维占主导前,将中文水平提升到能自主阅读的程度。 具体而言,首先,要提高学生识读汉字的数量并注重培养学生中文写作的能力。其中,讲述汉字演变过程、认识甲骨文等都是有效的教学方式;第二,要把中文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第三,要开展文化教学。 但再好的教学理念只有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才能发挥效用。如果家长不积极,孩子的中文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影响。以美国为例,不少学校开展“国际夜”等展示不同国家文化和饮食的活动,这正是中文学校展示自己的机会。笔者还记得当童心中华文化学校的国学艺术团出现在活动现场时,学生家长很是自豪,这也反过来让其更支持孩子的中文学习。此外,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对中文感兴趣,如果能把这部分学生吸引过来,让他们爱中文、爱中华文化,也会增强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的认同感。 就提升中文教学效果而言,良好的师资是首要前提。教学实践证明,吸引中国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到海外的华文学校实习是有效方式。这样一来,就可以运用海外华文学校一线教师和中国国内相关专业学生两种人才资源,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童心中华文化学校便是中国高校和美国当地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相关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学校从中受益良多。 总之,华裔青少年学好中文既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推动,也离不开海外华文学校的高质量教学。 (作者系美国亚特兰大童心中华文化学校校长)

    人民日报   39 阅读   2022-08-27 22:13
  • 逾260名海外中文教师参加中华经典诵写讲研修

    日前,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承办的“2022年海外中文教师中华经典诵写讲线上研修活动”结业仪式在线上举行。 本次研修共有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266名中文教师参加。自8月8日正式开课以来,来自国内高校、教育部语用所及中小学的13位专家、教师以直播或录播课的形式,围绕经典写作、经典阅读、诗词朗诵、正音发声、汉字起源等主题展开教学与讨论交流。 美国北弗吉尼亚社区学院中文教师谭大立博士作为研修学员代表,把这次活动形象地比喻成“补中华经典之课的加油站”。她计划将诵读中华经典纳入自己的中文课程。

    人民网   35 阅读   2022-08-27 22:11
  • 首套亚美尼亚语版中文教材《快乐汉语》出版

    日前,《快乐汉语》(亚美尼亚语版)第一册学生用书由当地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此前,该教材已被亚美尼亚教育科学部批准作为中小学指定中文教材。下月初,该教材将走进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市135公立中学等多所开设中文课程的校园中。 据介绍,该教材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指导,是首套亚美尼亚语版中文教材。布留索夫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韩明杰表示,《快乐汉语》亚美尼亚语版本土教材的出版,标志着亚美尼亚中文教育将进入更高阶段、迈入更高水平。 据介绍,2015年,亚美尼亚教育科学部分别签发了《<亚美尼亚初级中文教学大纲>批准令》和《亚美尼亚中小学中文教学许可证书》,标志着中文课正式纳入亚美尼亚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目前,亚美尼亚有5所初中、1所高中将中文列入教学大纲,共计2100余名学生正在学习中文。其中,埃里温市135公立中学将中文列为必修课,学习人数达700余人。 相关专家表示,一直以来,由于亚美尼亚没有适合当地中小学的本土中文教材,大部分学校和机构一直选用以俄语或英语为注释语言的教材进行教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满足亚美尼亚中小学对本土中文教材的迫切需求,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组织团队对亚美尼亚中文教学及教材使用情况多方调研,最后决定以《快乐汉语》系列教材最新版本为蓝本,组织中国和亚美尼亚的专家共同进行创新性改编和本土化翻译。 《快乐汉语》亚美尼亚语版系列教材在保留《快乐汉语》寓教于乐的核心理念以及尊重原教材结构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亚美尼亚中文教学大纲以及中国教育部2021年颁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对《快乐汉语》系列教材进行创新性改编和创造性转化,形成了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本土化的全新教材。 亚美尼亚135公立中学教师认为,“该教材内容设计符合亚美尼亚学生学习规律,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人民网   33 阅读   2022-08-27 22:10
  • 匈牙利华校校长王雪:希望华二代掌握母语水平中文

    “我希望海外华文教育能够与中国教学水平接轨,让学生们的中文达到母语水平,目前看来,这是做得到的。”匈牙利唐人街华文学校校长王雪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解释她的办学目标。 从教海外育人以心 出国前,王雪曾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2000年,刚到布达佩斯不久的她接到当时匈牙利唯一一所华文学校的邀请,开启了20余年的海外华文教师生涯。 “当时的学生主要是华二代,大部分低年级学段学生的中文听说能力与中国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差别不大。”王雪介绍,彼时华侨华人在匈多从事贸易行业,侨社与家庭内普遍使用中文交流,华二代们能够在接近母语的环境中习得中文基础。 “但中文学习不仅依靠语言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接受系统性教育。”王雪表示,随着学生步入校园与社会,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逐渐减弱,若缺少体系化华文教育,则会导致其长大后只能听说、不会读写,作为华文教育工作者,难免惋惜。 王雪回忆,最初参与教学时,在校学生数量尚不足百人,师资也十分有限。“但我们一直坚持着‘有学生就努力教’的想法,还给学生提供午饭,减轻家长负担。”凭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细致耐心的付出,王雪与所在华校逐渐收获当地华侨华人认可。 聚侨社力波折创校 2018年,王雪回中国探亲时,参观了一所成都的小学,丰富多样的电教手段令她印象深刻。在王雪看来,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使用电教技术对课本内容做补充介绍,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建构直观印象等方面大有裨益。 由此,一直遵循传统教学方法的王雪萌发了在匈牙利创办一所接轨中国教学模式的华文学校的想法。“仅是寻找合适的校舍就耗费了3个多月,授课教材更是因货运不便,只能靠回中国出差的华商们一捆捆拎回来。”王雪表示,创办一所华文学校颇费心力,新校的落成离不开当地侨胞身体力行的支持。 匈牙利唐人街集团董事长宋万军与董事叶小平是匈牙利唐人街华文学校的投资人。王雪说,宋万军曾告诉她,投资华文学校是希望回馈华侨华人社会,尽可能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中文学习条件,希望帮助华侨华人后代传承民族文化,不忘根本。 共应疫情渐入佳境 2019年夏天,匈牙利唐人街华文学校正式开学。正在学校运转逐渐步入正轨时,新冠肺炎疫情在欧洲暴发,打乱了王雪的计划。短暂停学后,全校师生不得已转向线上课堂。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雪语气不无紧张。“疫情发生后,租用的校舍暂停了对外开放,加上对线下课堂聚集风险的担忧,我们只能尝试从未涉足过的网课模式。” 彼时线上教学平台方兴未艾,需要同时调研平台实用性并培训教师网上授课技巧。由于不确定网课教学效果,学校还实行了2个月的免费授课。王雪坦言,当时学校运转压力很大,是依靠两位投资人的鼎力支持、全体教师的不懈坚守和学生家长的通力配合才渡过难关。 如今,匈牙利唐人街华文学校已有在校学生300余人,生源覆盖当地及周边国家和地区,除华裔学生外,也有不少其他族裔学生。王雪相信,随着中文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海外华文教育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新闻网   30 阅读   2022-08-27 22:01
  • 国内外专家共议: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8月18日,“2022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开幕。会议以“智能技术与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教育界、科技界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从科技赋能教育的视角探讨智能技术发展与教育融合应用。   据悉,本次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举办,搭建了元宇宙会场,会议实况向全球直播,首日线上收看逾400万人次。   受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委托,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宣读了大会致辞。他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建设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积极创造中国特色的教育数字化治理体系;加快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他倡议重塑智能时代教育目标,大力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加强智慧教育开放合作,以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马骏指出,应更加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民族地区的教师培养;积极推动教师角色转变,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支撑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鼓励广大教师扎根教学一线开展研究,为智能技术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提供解决方案。未来,北师大愿与各界人士携手,共同推动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   塞尔维亚第一副总理兼教育、科学和技术发展部长布兰科·鲁日奇表示,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给塞尔维亚带来很大启发。塞尔维亚正在积极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数字能力,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高教育的灵活性和教育质量。   据悉,本次大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中国青年报   30 阅读   2022-08-27 21:53
  • 与世界分享中国优秀职教方案

    2015年7月,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同启动“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是示范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当时,担任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的我与时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多次交流,探讨如何搭建国际教育合作新平台。我们一致认为,能够传承中国职业文化、体现技能特质、彰显工匠精神、蕴含创新智慧的代表人物,就是“鲁班”;能够体现教学做一体,寓意现代学徒情境、劳动工作场所、精湛技艺传承,就选“工坊”。中国职业教育新型海外合作项目由此得名“鲁班工坊”。 紧接着,我们启动了鲁班工坊的前期谋划和方案设计工作。由我牵头组建研发小组,开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推演,并在2015年底形成了鲁班工坊项目建设的整体方案。2016年3月,首个鲁班工坊在泰国揭牌运行,之后在英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柬埔寨等国家相继建立了鲁班工坊。 2018年,是鲁班工坊发展历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当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12月,习近平主席在里斯本见证了葡萄牙鲁班工坊项目的签约仪式。自此,鲁班工坊正式上升为国家重大行动,进入了发展新阶段。之后,葡萄牙、吉布提、肯尼亚等国家的鲁班工坊相继建成,遍及亚洲、欧洲和非洲。 可以说,鲁班工坊是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为实现国际化、品牌化、系统化、体系化对外合作而绘就的“大写意”,是精心设计、精工制作、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开展世界产教融合而绘就的“工笔画”。实践证明,中国职业教育已从低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迈向中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阶段。

    中国教育报   53 阅读   2022-08-25 13:36
  • 构建更加创新包容可持续的教育共同体

    在家动动手指,就能“云逛”南越王博物院,沉浸式遍览美玉等藏品细节……这背后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0后学生在“全景故事会”项目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活”用文化资源,设计开发互动文博产品,让人们足不出户“云”逛馆。 目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融合新闻教师团队已与南越王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馆合作,研发了40多个数字博物馆项目,服务博物馆数字化升级工程。这样的模式既以实战性教学助力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如何造就一批具有家国情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媒体融合人才、国际传播人才,始终是暨南大学融合新闻教师团队关注的重点。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围绕教师、学生、课程3个维度重点发力,探索出“一线三驱四融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认知、获取、分析、行动、倡导”的“5A卓越”融合新闻人才;坚持“四维融合”全媒体人才培养理念,“共建共享”立体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空间全息融通、创新创业全程融通、教学对象全域融通、师生发展全面融通等“四融通”。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形态变化快。增强学生应对未知情况的适应、学习等综合能力,成为融合新闻人才培养的难点和重点。”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融合新闻教师团队领衔人林如鹏介绍,团队以培养一专多能的融合新闻人才为目标,迎着问题去,精心设计“5A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塑造核心价值观、获取专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开展创新创业、树立全球视野5个部分。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质、爱好和能力,“5A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融合新闻教师团队课程负责人支庭荣表示,团队通过拓展专业方向、加大自主选修、通识课程模块供给等,打造8门国家一流、精品、示范课程。团队还通过共建共享立体教学资源体系,开发“新媒体文化十二讲”等15门慕课,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课程资源,在专业细分领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 在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会面临高危场景无法复制、现场实验成本过高等教学困境。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问题为导向,建设“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新闻采访虚拟仿真实验”等4个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着力提升学生实战能力。学生可自主进入“疫情收治医院”“负压病房”等虚拟现场,进行沉浸式、交互式体验采访等多个环节,锻炼提升信息采写、核查等能力。 为让学生在多样化融媒体新闻实践中提升实战能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着力建设“1+N”全媒体实践育人品牌。从2009年起,学院开展“我行我动”全媒体实践育人项目,构建融媒实践创新机制,整合业界资源,建立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等13个训练营、3个实训工作坊、2个学生媒体矩阵;每年带领学生开展重走红军长征路等深度调研和采访活动,让学生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厚植家国情怀。 “我们强调‘面向主流、走进现场’,让学生到社会上锤炼专业能力,感知社会一线脉搏。”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融合新闻教师团队教学方向负责人刘涛举例说,学院启动县级融媒体专业实践项目,融合传播训练营的学生前往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参与新闻生产实践。学院至今已有300多名学生前往广东41个县市级融媒体中心开展定期专业实践,让学生在一线锻炼能力,破解当地新闻人才不足、缺乏理论指导等难题,促进县级融媒体中心转型升级。 此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还开展“全景故事会”、声海工作室等10余个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在融媒体项目中持续提高专业技能,其中声海工作室围绕强国之声、文化强音等四大主题,制作超过7500个音频作品,全网累计收听量达11.6亿。

    中国教育报   58 阅读   2022-08-25 13:35
  • 筹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倡议在津发起

    8月20日下午,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行闭幕式。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来自36个国家(地区)的148家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研究机构和行业企业共同发起筹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的倡议。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说,各筹建单位诚邀全球教育界、产业界和其他社会组织有识之士一道,本着自愿、平等、互利共赢为原则,协商组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共同构建全面、紧密、务实、包容的高质量全球伙伴关系。为促进各国职业教育共同应对挑战,加强沟通协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助全球经济复苏和产业振兴做出贡献,共同服务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除此之外,本次大会结合参会代表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形成“天津倡议”。   倡议希望,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不断创新合作形式,拓宽合作内容,建立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机制,打造互利共赢的技术技能共同体,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支撑引领产业发展与变革,以跨界互动、融合创新共同创造世界美好未来。   倡议呼吁,各国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树立职业荣誉感、增强社会认同感,鼓励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创设国际职教大奖,让职业精神得到弘扬,让职业教育得到尊重,让职业教育创造的价值得到奖励。

    新华社   74 阅读   2022-08-24 13:36
  • 能工巧匠展绝活,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见闻

    8月19日,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开幕,并进行了装备制造、能源动力与材料、交通运输等多个赛项单元的展演。 据了解,本届大赛作为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师生参赛。

    新华社   48 阅读   2022-08-21 21:18
  • 留学版“开学第一课”线上开讲

    日前,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线上举办留学版“开学第一课”,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线上授课,为拟出国学生送上平安留学指南。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讲解了留学时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彭凯平从调整负面情绪、获得愉悦感受、找到意义感3个方面介绍了具体方法,以助力学子以积极心态完成学业,顺利归来。   国家反诈中心警官刘明竹讲解了针对留学生的虚拟绑架、证件办理、购买机票、投资理财等诈骗套路,帮助大家擦亮双眼,不落圈套。刘明竹提醒大家提高反诈意识,在遇到可疑情况时通过官方渠道寻求帮助,并和亲友保持联系。   国际安全教育专家王学军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留学安全现状及背后的原因。王学军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留学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他提醒大家要筑牢安全防线,提高留学安全防范意识、养成安全习惯。

    人民网   44 阅读   2022-08-13 22:03
  • 留学德国,你想读哪个专业?

    根据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和德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科学大都会2022》报告,2020/21年冬季学期共有40122名中国留学生在德学习,占国际学生总数的12.4%,排在首位。对中国学子来说,留学德国的优势专业有哪些,该如何选择?   《科学大都会2022》报告显示,在德国就读的国际学生中,选择工程类专业的占比达42.1%,选择法律、经济和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占比达24.5%,选择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占比达11.3%,其余学生选择人文、艺术类专业。   启德教育日前在京发布的《2022德国留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学生赴德国留学选择最多的是机械制造、工程技术类专业,其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   “以我就读的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不仅有宝贵的科研资源,还有与企业紧密联系的实践机会。”小杨本科时在北京邮电大学学习通信工程,后选择赴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电子信息工程硕士,在他看来,学校突出的专业优势是吸引他的重要因素。   《报告》显示,机械制造专业排在2022年赴德留学中国学子申请专业榜首位,这与机械制造专业一直是德国高等教育的王牌专业有关。据启德教育相关专家介绍,德国的机械制造专业就业前景相对广阔,其中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等高校的该专业综合实力较强。   与此同时,电气工程专业受到较多中国学子关注,位列其申请专业榜第二位。   据相关专家介绍,德国开设电气工程专业的高校多、专业细分度高。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电子工程专业通常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融合的专业,需要申请学生具备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知识。   另据《报告》显示,约半数中国学生申请了德国TU9大学——由德国9所知名工业大学结成的联盟。此外,德国的私立商学院也较受中国学子欢迎,原因之一是就业资源丰富。      延伸阅读   根据赴德留学政策,准备前往德国留学的申请人,包括以留学为目的的语言学习申请者,必须通过APS审核。在通过材料审核,参加审核面谈或者德适考试(TestAS)后,申请人可以获得审核证书。该证书是德国高校录取中国学生的前提条件之一。高考程序申请人无需参加面谈或德适考试,但高考分数需达到总分的70%以上。   赴德留学一般要求申请者有扎实的德语基础,申请人入学前需通过德语语言考试,以证明自己的水平。德国大学承认德福、歌德等考试证书。但德国也提供英语授课本科课程。

    人民网   43 阅读   2022-08-13 22:02
  • 中国援建教学楼助力阿富汗教育发展

    在阿富汗历史悠久的喀布尔大学校园内,一幢崭新的现代风格白色连体教学楼不时引来路过师生驻足。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教学楼前印有“中国援助”字样的纪念牌。   “这座建筑在阿富汗是独一无二的,新建的教室可以满足我们所有的教学要求。”在7月31日举行的中国援建喀布尔大学综合教学楼和礼堂启用仪式上,喀布尔大学校长乌萨马·阿齐兹说,“我谨代表喀布尔大学感谢中国。”   中国援建的阿富汗喀布尔大学综合教学楼和礼堂项目由中国十九冶集团承建,于2017年9月开工,2021年5月竣工,总建筑面积14000多平方米,是近年来中国援阿最大单体项目。据了解,该项目为喀布尔大学提供了30间多功能教室、一个学术报告厅、可容纳1490人的礼堂和两个会议室,所有教室都配备了投影、音响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这样现代化的建筑项目,”参与项目施工的阿方员工阿马努拉说,“感谢中国朋友。”   该项目设计时除采用现代化的风格和标准外,还融合了阿富汗传统建筑风格。教学楼正面除设计有现代化的玻璃墙外,中方团队还特意设计了具有阿富汗特色的拱门图案。   “非常高兴我们的学生将在兼具阿富汗特色和现代化风格的建筑里学习。”喀布尔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哈米德·古拉米说,“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有直接影响,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学得更好。”   在这座阿富汗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内,除最新投入使用的综合教学楼和礼堂外,中国还援建了一座具有中式风格的三层教学楼供喀布尔大学中文系日常教学使用和一栋供外籍教师居住的招待所。   此外,中国还援建了阿富汗国家职业技术学院,为该学校新建了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并对校园内的汽修车间进行了技术升级改造。   “感谢中方向喀布尔大学援建综合教学楼。阿富汗刚从连年的战争泥潭中脱身,面临经济发展、社会重建等诸多问题。希望今后中方继续对阿提供帮助,并与阿方在教育领域开展更多合作。”阿富汗临时政府高等教育部代理部长阿卜杜勒-巴基·哈卡尼说,“我们感谢中国!”

    新华社   32 阅读   2022-08-03 13:04
  • 意大利上百高中生参加“游学夏令营”学习中文

    据《欧洲时报》意大利版微信公众号“意烩”报道,因总人口不到20万的意大利普拉托生活着近3万名华人,一所私立语言学校决定组织学习中文的青少年学生前往当地华人社区练习语言。来自全意各地上百名高中生由此专程来到普拉托参加为期一周的“游学夏令营”。 报道援引当地媒体消息,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在中餐厅还是华人超市,普拉托的华人街经常可以看到一群年轻的意大利学生尝试着用中文点菜或购物。组织该夏令营的老师Ambra Collino称:“来到这里感觉像是在中国。这种教育项目正越来越受欢迎。” 据报道,学生们在普拉托不仅可以参加中文语言课程,体验茶艺、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与当地华人青少年进行语言交流。而对华人学生来说,语言交流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意大利语水平。 实际上该项目自2021年夏天就已启动,不过当时仅威尼托和弗留利地区两所学校的学生参与其中。随着项目大获成功,2022年又有来自皮埃蒙特、伦巴第、拉齐奥等地的多所公立高中学生加入进来。 参加夏令营的意大利学生均对普拉托移民社区的社会结构及当地形成的文化共存现象充满兴趣。夏令营组织方的一名华人负责人则称,普拉托华社一直保持着非常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形态。

    中国新闻网   32 阅读   2022-08-01 19:48
  • 继续支持以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缓解疫情影响出国学习困难

    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出国留学人员就学困难,切实落实教育为民,回应社会关切,教育部今年继续支持部分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面向出国留学受阻的学生开展相关招生工作,双向选择,择优录取,不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不占用高校原有招生指标,对高校其它各类招生不产生影响,学生修业合格,仅颁发境外办学者学位证书。有关招生工作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相关高校开展。 此外,教育部继续支持相关高校以校际交流、委托培养等学分互认形式,接收出国留学生短期就读,为其提供国内学习平台。

    人民网   73 阅读   2022-07-28 12:51
  • 传播中国文化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留学记)

    两年前,刚刚结束本科学业的我,开启了前往韩国首尔大学攻读硕士的新征程。彼时,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要不要出国留学是一道摆在准留学生面前的选择题,对我也不例外。思前想后,我认为沉浸在当地的语言环境中、亲身体验异国文化有助于专业学习,最终决定赴韩留学。做好决定,我登上了飞往韩国的飞机。   初来乍到,我对校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学校远离市区,四周环山、树木繁多、环境优美。在我的手机相册里,有落在枝头的喜鹊、动作敏捷的小松鼠、说不上名的各类植物、云卷云舒的天空……   和大自然朝夕相处的日子固然好,但时间长了,免不了感到孤独。开学初,首尔大学告知学生课程形式为网络授课,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线下社交活动。幸运的是,随着疫情趋缓,学长学姐组织了不少线下活动。借助这些活动,我得以认识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对新生活的未知和恐惧也慢慢消失,我们怀有同样的目标,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和信心。   不久后,我加入了首尔大学中国留学生联谊会,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有一次,在组织活动时,我结识了一名博士后学姐。她创办了首尔大学读书会,读书会每月选定一个主题,成员们就该主题进行交流、分享。迄今为止,读书会已经就哲学、心理、古诗词等主题进行过讨论与分享。喜爱读书的我自然不会错过加入其中的机会,我也体会到,在异国他乡,能就感兴趣的书籍同来自祖国的小伙伴分享读书心得,是一件非常美好而难得的事。在参与读书会活动期间,我认识了几名同样喜爱阅读的朋友,和他们组成了读书小组。   有一次,在参加完读书会后,几个成员提到,目前交流读书心得只是小范围的分享,为何不办一个微信公众号让更多喜爱阅读的朋友加入呢?说干就干,我们创建了名为“闲时一盏茶The other sides”的微信公众号,以分享书籍为主,同时也介绍一些科研心得、生活随想。   一天,韩国交通广播电台TBS中文部发布了招募节目的通知,我和小组伙伴跃跃欲试,决定制作一档以“中国古诗词”为主题的节目。之所以选定这个主题,是觉得中国古诗词里蕴含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先贤智慧。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既可以领略古诗词的古典隽永之美,也可以借古人的智慧,思考现有的生活与未来的路。更重要的是,借助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可以向更多人传播中国文化。最终,我们筹划了一档名为“闲时一盏茶,诗作解语花”的主题节目,分享中国古诗词并解析其中含义,同时将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进行解读。   去年1月,我们制作的这档古诗词栏目在电台首播,受到了不少好评。还记得主持人评价道:“初次听到这个节目时,惊讶又感动。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有这么一个充满诗意的节目,带大家关注古诗、欣赏古诗,实属难得。”于我而言,希望通过这档节目,给在异国他乡求学的中国学子带来心灵慰藉,提供一个可以小憩的精神家园,也希望以微薄之力将中国古诗词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感受其价值。   在踏入赴韩求学旅程后,我感到自己实现了蜕变——不再将自己包裹在舒适圈,而是勇敢接受新挑战,与志趣相投的伙伴一起传播中国文化。身在海外,当耳边听到熟悉的中国古诗词时,会热泪盈眶,这正是中国文化对我的滋养。

    人民日报   70 阅读   2022-07-28 12:42
  • 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举办“平安留学”线上讲座

    近日,由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主办的奥克兰领区2022年“平安留学”线上讲座举行。讲座邀请多名留学领域专家授课,为拟前往新西兰留学的中国师生提供行前安全培训。   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领事于立群总结了数条平安留学注意事项,就如何做好留学安全防范、养成安全习惯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对于在留学生群体中高发的电信诈骗案件,于立群援引案例,向大家说明了骗子冒充中国驻外使领馆或国内公检法等机构编造谎言、通过虚拟绑架等手段骗取留学生钱财的套路。于立群提醒同学们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同时也要了解所在国家的法律规则、执法程序,接到可疑电话后先核实,不要向私人账户转账汇款。   于立群同时建议,留学生出行时务必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做到安全行车,避免疲劳、超速驾驶,注意交通、人身、财物安全,随时同家人、朋友保持联系。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出国人员心理健康支持系统项目组秘书长、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培训部教师李同归讲授了疫情下留学面临的心理困境。他认为,留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与重建社会支持体系有关。因此,要有意识地重新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体系,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导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同时,不能忽视父母、亲友、舍友、邻居等重要社会支持来源。   李同归强调,学子要密切关注心理状态的变化,当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持续性的睡眠障碍和饮食障碍时,通常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生理表现。他建议同学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调适技巧,比如冥想、瑜伽、正念等,都是常用的保持心情愉快的方法。

    人民网   75 阅读   2022-07-28 12:41
  • 进乡村、品民俗 来华留学生体验别样宁夏生活

    “中国的农村比我想象的还要干净、美丽。”日前,走访宁夏的印度留学生萨阿德说。   近日,来自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斐济、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缅甸等共计26个国家的68名外籍留学生参与了宁夏2022年来华留学生“走进魅力中卫感知神奇宁夏”活动,其中一站即为走进宁夏中卫市迎水桥镇沙坡头村,看乡村振兴,看绿色发展,感受当地风土人情。   在沙坡头村一眼望去,清新雅致的院落坐落在道路两旁,花草树木随处可见。在沙坡头村的活动广场,留学生们偶遇身着夏令营字样衣服的小学生夏令营团,他们一同玩起了手拉推车的游戏。大家共同坐在村落的葡萄藤下,享用着新鲜的果实,蓝天白云映照着过往游客的笑脸,可谓“人在画中”。   “沙坡头村现有高标准农家乐51家,其中,有10户群众改造升级农家乐,其接待量逐渐以每年8%的速度上升,解决周边剩余劳动力40余人,实现餐饮、住宿、采摘户均收入达到12.5万元。”沙坡头村村委会主任、致富带头人牛树静说,借助与沙坡头景区相邻的地理优势,沙坡头村的许多村民都吃起了“旅游饭”。   其实,多年以前沙坡头村并不是眼前这番景象。“这里以前下的雨都是偏黄色、黑色的,不像现在的环境如此美丽宜居。”当地村民马女士告诉记者。   沙坡头村地处腾格里沙漠南部,这里沙漠肆虐,经常威胁人类生存和黄河安全。通过60余年的努力,可治沙防沙的“麦草方格”在这里被创造出来,麦草方格也成为中国最早向世界提供的治沙方案。而随着治沙工作的推进,当地村民也过上了更好的新生活。   “没想到治理沙漠可以用‘麦草方格’,中国人总是有无穷的智慧令我惊喜连连,我要把这种方法分享给我的家乡。”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留学生赵秀丽说。

    中国新闻网   32 阅读   2022-07-27 12:38
  • “双减”引导考试“指挥棒”转向

    2021年7月24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双减”文件,其两大核心要义在于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而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能否减轻,很大程度上源于中考、高考“指挥棒”能否转向——只有“指挥棒”转向,学生和家长寄希望于通过超长时间的校内外学习、大量的“机械刷题”、高频次的重复练习换取高分的状况才会彻底改变。考试评价之变,也就成了一年来牵引“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的关键。   中高考“指挥棒”转向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考试招生改革牵引教育综合改革。“双减”政策明确提出“深化高中招生改革”,一年来,我们看到“双减”政策正逐步指引中考、高考“指挥棒”发挥正面导向功能。    今年的高考提出:“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加强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今年的中考提出:“不得超标命题和随意扩大、压减考试内容范围,严禁将高中课程内容、学科竞赛试题以及校外培训内容作为考试内容,确保依标命题、教考衔接。”    同时,在命题上,今年的中考、高考也指向新方向。首先,今年试题依据课程标准,紧扣社会生活热点,以情境为载体,在情境中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注重学生综合素养考查。试题符合“双减”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其认识到校外培训无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校教育,同时更加注重家校社协同育人。其次,今年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重视教材的引领示范作用,多数试题根植于教材,同时表现出开放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从机械式“刷题”、重复简单练习转向深入、广泛理解所学学科,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发生深刻变革,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及课后服务中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推动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    一些地区优化了考试科目分值设置,原来的“副科”在总成绩中的占比有所增加。部分地区将优质普通高中的部分招生指标分配到相应的初中学校,让校际竞争缩小为同校学生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竞争压力,切实回应了“双减”政策中“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的要求。   “以学定考”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    不得超标命题在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就已明确提出,要求“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目的是从“以考定教”转为“以学定考”。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明确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一方面,改进结果评价意味着把考试的重点放在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命题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做到“学什么、考什么”。坚决取消考试大纲,严禁随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不得考校外培训和社会竞赛等内容,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加强情境设计,增强题目的综合性、应用性、探究性与开放性,确保考与学有效衔接。同时,坚持“两考合一”,合理确定中考难度系数,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诊断作用。另一方面,强化过程评价应严格控制考试测验次数和作业数量,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进行测验和考试。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也聚焦课堂教学,引领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以“以学定教”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根据学生的“学”来“教”。“学”要求教师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开展“教”。“教”的作用是引导,课堂教学要重视情境创设,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同时,提升作业质量与中、高考命题改革的协同性,作业布置需注重情境化,以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怎么看待中考的高分现象    随着各地中考成绩公布,多地出现的高分现象被考生和家长称为“卷”出天际。针对中考的普遍高分,部分学生和家长疑惑:“双减”之后,是不是不用努力学习也可以考个不错的分数?刻苦奋斗没有意义了?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中考考生成绩普遍偏高与今年中考命题相关,并不能将其完全归于“双减”,也不能因此否定刻苦奋斗。我们要抓住“双减”的要义,而不是从一次两次的考试来看“双减”。“双减”之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校外培训的“趋之若鹜”也引发了社会焦虑。“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轻以应试为目的的机械式“刷题”、重复简单练习带来的不合理负担,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双减”绝不是以降低教育质量和要求来迎合家长和学生。因此,学校应科学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的学业负担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总之,减负并不是对刻苦奋斗的否定,而是要优化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结构,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教育评价还要更加丰富多元    教育评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教育评价具有检验学生学业质量、选拔人才等重要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仍然存在着评价手段单一、评价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和家长片面追求分数,盲目参与校外培训,加重了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以及家长的经济和精力负担,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    “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强化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双减”政策一方面减少学生过多的学习任务“量”,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学习的“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的。随着“双减”政策逐步落地,学校教育在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大力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培训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学生评价改革,使教育评价更加丰富多元,从而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确保“双减”政策真正落地,就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一年来,在“双减”的背景下,我们在教育评价改革上取得了一些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一步,教育部门与学校应继续做好教育评价的“加减法”,更加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光明日报   37 阅读   2022-07-27 12:32
  • 中东欧职业教育国际联盟与东中西部研究院在京签约

    为贯彻《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纲要》精神,7月21日,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中东欧国家与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联盟在北京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纲要》大背景下,通过开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教育领域交流,在“智库共同体、职业教育共同体、青年交流共同体”三个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构建富有活力、持续创新、互利共赢、价值共享的国际合作模式,为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走深走实贡献力量。   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于今教授,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王全教授,中东欧国家与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联盟代表秦彦伟女士,以及双方机构专家、代表出席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上,双方就合作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于今表示,双方合作是落实“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成果的具体举措。双方将致力于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开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教育领域交流,共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教育智库合作网络平台,助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科研合作的深度合作。团结各国教育领域,加强人文交流,深化文明互鉴,提升留学生、华人华侨对中国的情感认同,倡导沿线各国建立教育共同体。于今认为,建立中东欧国家教育共同体是贯彻实施《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纲要》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代区域国别合作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十周年到来,需要推动构建教育共同体。中国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重要行为主体,在探索区域国别合作策略、实现区域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应倡导并深度参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探索构建区域教育生态体系,构建智库职业教育平台,积极参与区域国别重大教育规则的制定,加强对各类文化、各国教育问题的研究,主动提出区域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案,为区域教育问题的借鉴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沿线国家面临的共同教育问题,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发挥关键性智库的作用。   秦彦伟代表中东欧国家与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联盟对此次签约表示衷心祝贺。她说, 职业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战略的综合储备。为落实《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纲要》,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实际,职业教育发展从动手能力到研究型,知识型是国家战略的需要。职业教育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秦彦伟认为,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中东欧国家职业教育方面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之处。例如,一个学校同200多家企业合作并给予实习实践的支持;职业院校的继续教育也是值得中国学习,在本大学毕业后可再继续学习,可谓是终身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是平等的,学生可按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及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搞技术竞赛;组织个别国与多国间校校、学生间的技能竞赛,等等。中东欧国家与中国国际教育联盟是在欧盟国家正式批准注册成立的非盈利性组织,是中东欧国家与中国院校间的合作平台,发起单位及联盟成员包括中东欧国家及欧洲国家近三十个国家22所院校及中国境内54所院校签约,服务非联盟成员8家院校,总计62家一流大学、职业院校和教育机构。今天双方签署合作框架就是要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在数字时代,聚焦职业教育在技能形成和建设中的作用;深化市场对接,针对性培养“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所需技能,拓展专项培训;增进青年学生之间的对话理解;发挥智库共同体作用,构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职业教育共同体。   王全表示,近年来,中东欧国家与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联盟在职业教育、留学服务、人才交流及国际化办学所作出的成绩,深深吸引和打动了我们。此次双方签署合作框架,也表明研究院积极参与共建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决心。根据框架,此次双方务实合作包括:共同立题研究中东欧国家职业教育;共同开展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友谊学者计划;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协调与中国——中东欧国家大学职业院校加强三方合作,联合共建招收培养“智库产业与经济、城市更新系统、全脑城市系统及数字技术(中国——中东欧方面)”等方向学科学历教育以及职业高级人才。双方合作旨在致力于为教育顶层设计服务,为多双边智库共同体与教育共同体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双方一致认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可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启动10周年之际,双方签署合作框架恰逢其时,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注入新的动力和载体。

    光明网   35 阅读   2022-07-24 21:59
  • 中国已成为英国最大留学生生源国

    综合英国《卫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消息,最新数据显示,申请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数量再创新高,中国已成为英国最大留学生生源国。截至6月30日,今年共有31400名中国学生申请去英国高校学习。   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UCAS)数据显示,今年申请去英国高校学习的中国学生数量较去年增加10%,较2019年增加近60%。此外,来自尼日利亚和印度的学生数量也创历史新高。2020年之前,英国大部分外国留学生来自欧盟国家,但英国脱欧后,欧盟学生需要付更高的学费,这也成为欧盟学生减少的原因。   UCAS首席执行官克莱尔·马尔尚特认为,尽管新冠疫情对英国教育事业造成一定破坏,但学生申请数创下纪录的消息令人鼓舞,“英国大学将继续支持这些学生。”   此外,今秋将赴英留学的学生需要注意签证申请时间。英国签证与移民局已于近日对2022年学生签证申请做出了官方提示,由于疫情、国际局势等原因影响,英国学生签证的受理时间将会延长。因此,建议2022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即日起便进行签证申请准备,避免因为受理时间延长而耽误入学。   每年8月是学生签证申请最多的时候,签证受理时间也有进一步延长的可能。因此,英国签证与移民局强烈建议学子尽早开始签证申请准备,尽量避免8月的申请高峰期。受到签证受理量的影响,优先服务(Priority)和超级优先服务(Super Priority)服务暂时关闭,英国签证与移民局建议有紧急需要的申请者一定要提早进行签证申请。

    人民网   94 阅读   2022-07-21 12:47
  • 鼓励青年一代争当“技术新星”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人,高技能人才逾6000万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26%。这足以表明,不论是人数规模还是就业形式,技能人才在中国制造建设中都发挥着核心作用。青年一代作为技能人才的后备力量和未来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推动中国制造、助力我国迈向世界强国的时代使命。激励年轻人走技能成才之路、技能报国之路,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充沛的动力;培养有为的高技能青年技术人才、发挥职业教育效能,才能为祖国制造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塑造青年一代的匠心态度、工匠精神,才能让精益求精的理念融入时代发展,创造更多的中国奇迹。 技能报国,大有可为。青年技术工人赶上了好时机,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到《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再到职业教育法,国家相继推出支持政策,为建设青年技术工人队伍营造出良好的环境。今年全国总工会表彰的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奖者中,产业工人比重超过四成,许多国防、装备制造业的青年代表更是成为耀眼的技术新星。年轻的他们已收获不凡的成绩,用扎实的奋斗书写着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动人篇章。 技术育人,技能练兵。“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产业工人后备军的主阵地,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目前,全国共有技工学校2492所,在校生达420万余人,每年向社会输送约百万名毕业生。技工学校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供给基地,是技能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渠道。希望技工院校充分发挥技术育人的核心作用,全面推进“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坚持校企合作,向青年技工提供专业技能知识,保证他们毕业后与对口企业无缝对接。 此外,职业技能竞赛也为青年技工提供了技术练兵的大舞台。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比赛,不仅可以激励更多的年轻人重视技能、学习技能,增强当工人的荣誉感,还可以带动青年技工整体形成合作争先、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行业明星活跃在全国或世界级技能大赛上,展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他们用绝对的技术硬实力,体现了新一代技能人才的新风貌。 青春之歌,匠心传承。放眼全球,一些工业化较早的国家获得长足发展,无不依靠工匠的勤奋探索。“德国制造”的经久不衰与其工人群体专注、严谨的工作品质密不可分;意大利产品的设计感和体验感源自工匠对细节的把握和对质量的追求。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工业大军,在各个时期的建设发展中贡献了重要力量。 工匠精神,不只是一种坚守本心、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在今日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转型升级压力下,工匠精神被赋予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的新内涵。在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青年技工需要胸怀匠心,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争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传承各行各业的优良作风。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我们热烈盼望青年一代顺应时代需求,向中国制造业进军,向技术一线进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光明日报   55 阅读   2022-07-19 12:44
  • 2022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宣介展成功举办

    6月11-16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2022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宣介展”成功在线举办。参加宣介展的近百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来自北京、陕西等20多个省份和直辖市,涉及外方合作院校位于德国、新西兰等17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参与招生直播活动的人数近80万。 本次宣介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王永利、副秘书长安延在开幕式与多位教育专家、学者共话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新趋势,为做好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提出宝贵建议。宣介展采用线上形式,通过网页展示、在线直播、咨询互动等平台,汇集智慧力量和创新要素,服务广大学子升学需求和参展院校招生需求,共享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加强学生和家长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了解,宣介展还组织多场专题讲座,指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宣介展院校直播回放、网页展示等内容将保留在“中国高校合作办学招生服务平台”至2022年底,供学生和家长获取权威、专业的升学指导。今后将有更多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加入“中国高校合作办学招生服务平台”,继续发挥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示范引领效应,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新华网   28 阅读   2022-07-19 12:16
  • 留学报国,青春与奋斗同闪耀

    “希望你们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胸怀大志,刻苦学习,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把学到的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回信,勉励他们胸怀大志、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作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倡议者和执笔人之一,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如今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卢森通,再读回信仍会热血沸腾。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和其他中国留学生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将回信读了一遍又一遍,强烈的爱国报国之情在心中燃烧蔓延,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总书记的嘱托牢记心中,以实际行动续写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 负笈求学志,拳拳报国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留学政策指引下,仅2016年至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就达251.8万人,回国201.3万人,学成回国占比近八成。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将梦想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 “激励一生的精神财富” “留学报国是时代赋予海外留学生的光荣使命,我将牢记心中。”从莫斯科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卢森通来到北大继续求学,深入研究中俄两国法律比较、“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合作等领域。于他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激励其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谈到毕业后的志向,卢森通坚定地说。 同样作为致信人之一,国家公派留学生、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博士研究生楚锦哲不仅感怀于习近平总书记对留学生的谆谆教诲,同时也感到沉甸甸的使命。作为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法律顾问团队的一员,熟悉公司法的他一直致力于为使馆和中国公民、企业提供专业法律帮助。 “为祖国和人民奉献我的一腔热血,我无比骄傲。”楚锦哲打算毕业后继续向中国公民和企业提供相关法律服务,为他们在俄罗斯投资经商保驾护航,同时也为中俄经贸交流贡献一份力量。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怀揣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期待,致信人之一陈光鈜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浙江温州成为一名制造业新兵,在繁忙的外贸与内销业务中,磨练本领、挥洒青春。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道路上,我们仍任重道远。”陈光鈜说,希望自己成为行业中那颗虽小却重要的螺丝钉,用实干展现新时代青年人的担当。 获得莫斯科大学红本优秀毕业证书、组织中俄两国青年友好交流活动、积极参加中俄科研合作项目……致信人之一、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主席高牧洋度过了繁忙、充实的留学生活。“新时代的中国留学生,要更从容自信地向国外友人展现精神风貌,更主动地投身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作为一名研究数字经济的国家公派博士生,他希望能为国家“数字丝绸之路”的发展贡献光和热。 “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在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心中,祖国是难以割舍的情感,也是至高无上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留学人员毅然回国,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如今,海外求知、学成归国仍是众多出国留学人员的最终选择。据统计,2021年回国创新创业的留学人员首次超过了100万。 “对新一代留学归国的科技工作者来说,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始终是萦绕在心头的主旋律。”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教授李向平说。自2015年从澳大利亚留学归国后,他结合纳米光子学的前沿科学问题,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在超表面多维光场调控、六维光信息存储、超分辨芯片成像等方面取得原创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自然·光子学》等国际权威期刊上。 如今,李向平所带领的暨大海外青年团队,是纳米光子存储技术的世界密度纪录的保持者。“总书记的嘱托,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他说,要将基础研究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力争实现更大的技术突破。 “生逢伟大时代是人生之幸。留学生不仅要增强专业本领,更应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全球自然资源管理专业的刘欣悦对此深有体会。 2018年,刘欣悦作为国际志愿者去波兰弗罗茨瓦夫市的中小学支教,她精心设计的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深受当地学生欢迎。在面向市民开展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中,刘欣悦展示的中国元素总能成为全场焦点。“我热爱我的祖国,所以希望让更多人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她说。 作为一名新能源专业的留学生,今年即将毕业的刘欣悦决定短期内在新能源技术相对成熟的欧洲工作,学习国际前沿技术,待学有所成后再回到祖国怀抱,为国家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产业贡献力量。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在亿万中国人民前行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留学人员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待,早已成为众多留学归国人员的奋斗指南。 在江苏苏州海狸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任辉看来:“中国是自己的根,科研人员就是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201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结束后,他义无反顾回到祖国,积极投身于纳米磁珠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研究。 “作为新型生物医学领域‘芯片级’核心原料,国内的纳米磁珠严重依赖于进口。”任辉说,“我和团队十余年来始终在做一件事,就是推动国内纳米磁珠的产业化发展,解决这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如今,纳米磁珠被广泛应用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中。 “国家为科技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丰沃的创新和创业土壤,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开发更多高技术产品,提高关键技术的国际话语权,才能不辜负祖国寄予的厚望。”任辉说。 2013年,李青怡以国家公派留学生的身份来到波兰华沙大学就读,2020年,毕业后的她放弃国外数个工作机会,回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为一名波兰语教师。 李青怡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站上讲台的经历。从起初担心课堂出现突发状况的紧张不安,到一直备课到凌晨,再到讲台上微微颤抖的声音……第一堂课顺利完成后,她愈发认识到教师这份职业的庄严使命与重大责任。“学有所成、留学报国是所有海外留学人员的最高追求。”她说,“为祖国尽绵薄之力,将青春与才识投入到民族复兴大业中,我干劲十足!”

    光明日报   61 阅读   2022-07-17 20:58
  • 19国留学生赴新疆参访:新疆的艺术科技,实地参访才知道!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处与边疆研究院共同组织开展了留学生“走进新疆·感知中国”活动。来自19个国家的20位留学生来到新疆,实地走访了城市、乡村、企业、博物馆、艺术剧院、巴扎等。   在乌鲁木齐,留学生参访团参观了铁建重工新疆有限公司。该公司目前已全面开发了掘进机、特种装备、高端农机三大系列产品。其中,先进的数控操作系统、巨大且先进的采棉机给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该款采棉机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相当于1300人的总工作量。   突尼斯留学生SELMI NEDRA(李娜)表示,原以为新疆是欠发达地区,但实地参观后,才发现新疆有那么多高科技制造业,让她深感震撼。新疆拥有如此之多的大型高科技采棉机器,采摘棉花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人工,西方媒体报道的所谓“强迫劳动”,经过实地考察,既不真实、也违反常识。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留学生YUSUPOV DALER(达力尔)也表示,在这里深深感受到中国科技的力量。“新疆棉农用大型采棉机采收棉花,降低了采摘成本,也增加了收入。如此看来,一些西方媒体所说的‘强迫劳动’根本站不住脚。”   在新疆艺术剧院,留学生们首先被巨大宏伟且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群吸引。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团长地力下提·帕尔哈提向大家介绍,该团负有搜集、整理、研究与传承木卡姆艺术并将其搬上舞台的重要使命。该艺术团成立以来,先后整理、排演了大型主题晚会《木卡姆的春天》、大型诗画音乐会《丝路乐魂》、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等剧目,受到各族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在剧院,留学生们观看了木卡姆艺术团精心准备的节目。   “艺术家的演出太棒了!我都拍下来发在微信朋友圈了,已经有很多世界各地的朋友点赞。”来自坦桑尼亚的留学生TEWELE AYUBU(王晓乐)激动地说,后期还要做成微视频供大家欣赏。   乍得留学生YAOUBA ISSA HOMSET(姚一宏)表示,从十二木卡姆的器乐与舞蹈表演中,他感受到一些共通的文化元素,整场表演让他既震撼又感动,非常希望这样优秀的文化与艺术表现形式能传播到世界更多地方。   随着气氛的高涨,留学生们还现场向艺术家们学起了舞蹈。   在喀什,参访团首先来到“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吾库萨克镇托万克吾库萨克村。村庄所在的疏附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通过建立民族乐器作坊,当地群众不仅全面脱贫,更让维吾尔族传统乐器得以传承并焕发出新的光彩。   图为浙江师范大学留学生参访团在新疆国际大巴扎合影。浙江师范大学供图   留学生们一踏入乐器制作工作室,就被“都它尔”“热瓦甫”“手鼓”“胡西塔尔”等民族乐器所吸引。   阿尔及利亚留学生YOUNES CHEBINI(舒文)表示,这些新疆乐器和阿尔及利亚的乐器有同有异。他会拉小提琴,新疆的弦乐器也能很快上手。“音乐是一种文化语言,可以连接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不同文明。”   尼日利亚留学生OKOYE CHINECHEREM ESTHER(叶苏雅)说,没想到新疆有这么多民族乐器,“新疆真是太美妙了!”   5日,参访团来到疏附县新疆中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儿童定位手表等智能产品,目前已设立5条自动化流水线,月产儿童智能手表20万只,智能教育平板电脑5万台,有效推动了疏勒县经济发展。   听了中科公司的介绍,土库曼斯坦留学生GULBAYEV GAYGYSYZ(云飞扬)现场就买了一块智能手表,还义务当起了产品推销员。韩国留学生禹贤知说,没想到竟有高科技公司驻扎在这么偏远的西部边疆、带动当地经济,真的很了不起。   参访团还来到伽师县,了解当地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伽师县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5倍,水资源严重匮乏。20世纪90年代以前,当地没有水井,更无自来水,人们把河水引到涝坝中储存。到河流枯水期,涝坝长时间没有来水,微生物滋生、动植物大量繁殖,污染严重。各族民众长期饮用涝坝水,导致地方病流行,也构成制约脱贫的最大短板。   1995年,伽师县开始实施防病改水工程,截至2018年已实现自来水入户全覆盖。但伽师县地下水硫酸盐、氟化物普遍超标,个别区域砷含量超标,长期饮用容易造成氟斑牙、结石等疾病。为进一步解决饮水问题,2019年2月,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正式立项,2020年6月正式通水,当地水质不达标、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2020年,伽师县如期脱贫摘帽。   参访给留学生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许多人表示,中国政府真的很爱护自己的民众,即便偏远地区,都要为民众做实事,解决民众的难处。

    中国新闻网   82 阅读   2022-07-13 13:05
  • 中外专家学者研讨“中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权利保障”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0届会议“中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权利保障”边会7月2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中国人权研究会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权利保障的政策与实践等议题展开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叶海林表示,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国家保守主义、单边主义盛行,教育是促进国际交流和理解的桥梁,是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基础。 北京大学教授马戎表示,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熟练程度,实际上决定了每个国民在各领域的参与程度和发展空间,同时,中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切实保护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在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语言仍是当地民众的母语和家庭社区生活的主要交流工具,由此形成了“多元一体”的语言使用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于明潇表示,当前,四川、青海、云南和甘肃四省涉藏州县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总体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学龄青少年不仅实现有学上,而且在校期间“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针对各地区寄宿制学校方面的讨论,与会中外学者一致认为,中国民族地区的寄宿制学校是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因为这些地区往往地广人稀,孩童上学多有不便。另外,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寄宿制学校就读后,还会选择回到家乡,促进当地发展。 巴基斯坦亚洲生态文明研究与发展研究所首席执行官沙基尔·拉迈表示,中国民族地区的寄宿制学校与历史上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学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西方某些人混淆这两种不同的概念,并非真正关心中国的人权,而是一种恶意宣传,是打着人权的幌子对中国民族地区教育进行污名化和抹黑,目的是为了遏制甚至破坏中国的发展。

    新华社   47 阅读   2022-07-04 21:57
  • 第二届欧洲华文教育学术研讨会闭幕

    第二届欧洲华文教育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 CERPE(中欧研究平台)国际研讨会2日在温州大学闭幕。 本次研讨会以“欧洲华侨华人与华文教育”为主题,共6位嘉宾围绕研讨会主题做主旨报告,32位专家学者在5个分论坛中分享研究成果、交流探讨。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点评人对本组报告做总结汇报,提炼学术成果,提出建议意见。 据悉,研讨会共录用论文38篇,后续将根据专家点评意见进行修改,编撰论文集并正式出版。 温州大学华侨学院副院长王祎在闭幕仪式上表示,本次研讨会聚集了华侨华人研究、华文教育学界的代表性学者及海外华文教育一线工作者,参会者热情高涨、反馈热烈,研究成果丰硕、亮点纷呈。 她表示,期待未来华侨华人与华文教育研究能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跨学科沟通中与理论深度对话,拓宽研究视野,增强人文关怀,以学术进步推动解决侨界现实问题。 闭幕式上还进行了2022年温州大学优秀大学生“华侨华人研究与侨乡调研”学术夏令营出征仪式。 温州大学华侨学院院长包含丽介绍,夏令营调研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方式进行,8位导师将分组带领70余位营员深入侨乡文成县玉壶镇,围绕“侨乡文化”“侨乡历史”“华侨华人史”“华商经济”等主题开展为期5天的田野调查。

    中国侨网   76 阅读   2022-07-04 13:00
  • 海外学子说|在捷克留学是什么体验

    在众多留学地中,位于欧洲大陆的捷克是个小众选择。据捷克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数据统计,目前在捷克的中国留学生约600人,多分布于经济学、社会学、理工类等专业。赴捷克留学有哪些优势?有哪些适合中国留学生的文化活动?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3名在捷克的中国留学生,听他们分享留学经历。 留学捷克优势颇多 “我身边不少同学选择赴英美等国留学,相较之下,来捷克的我显得有些特别。”邵逸辰目前是捷克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学生,在决定到捷克留学前,做过充分的功课。 “据我了解,捷克的公立大学有较高的认可度,以扎实、严谨的治学闻名,教学质量不错。此外,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捷克高校的就业率还是不错的,我认为来捷克留学能扎实学到东西,也减少了就业顾虑。”邵逸辰说。 就读于布拉格化工大学创新管理专业的董梓萱留学前也从同样的角度做过考量。“我所在的布拉格化工大学不论是在捷克还是全球范围排名都较为靠前,具备国际认可度,这让我在毕业求职时可以具备学历方面的竞争力。”董梓萱说,拥有“金色城市”美名的布拉格风景宜人,这也是吸引众多留学生的原因之一。 “我对欧洲大陆国家很感兴趣,来布拉格之前,从不少文学、影视作品里感受到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钱娜娜不久前毕业于布拉格查理大学,当初选择到捷克留学,对布拉格如诗如画美景的向往是原因之一。“另外,我选择的查理大学历史悠久,学校实力雄厚,这些都符合我的留学想法。” 除此之外,记者了解到,留学捷克的费用也相对便宜。钱娜娜曾比较过欧洲国家留学项目,也考虑过其他国家。“捷克的项目是两年制,却相当于有些国家一年制的费用,性价比很高。”因此,钱娜娜最终选择了捷克。 从留学成本考虑,董梓萱也对来捷克的决定颇为满意。“我的学校设有奖学金,学生还可以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 薪资不错,可以减少家庭负担。在这样美丽的城市,成本不高地享受留学生活,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学习环境国际多元 在捷克上课学习,日常是什么体验?几名中国留学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有趣的课程安排、多元的学习环境以及频繁的跨文化沟通。 “课堂相当有趣。我们有很多以小组形式完成的课堂活动,团队队员来自各个国家,与他们交流很有意思。”董梓萱说,“例如,在我上过的项目管理课程中,我所在的小组组织了一次文化交流活动,各队员通过视频介绍本国文化特色。我介绍了中国的美食——饺子,大家兴致盎然,纷纷说喜欢。” 邵逸辰的感受是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非常重要。“我平时的课少,有很多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这非常考验自主学习能力。每天,我们校内五层楼的图书馆里都座无虚席,到考试月更是要排队取号入场。” “我就读的查理大学很特别,校区并非一个中心校园,而是星星点点分散在布拉格城市的各个区域。比如,市中心河边就是法学院,再往前走就是哲学院,这让我在上课的同时加深了对城市的了解。”钱娜娜说,“我选的是英语授课项目,课堂里捷克本地学生并不多,来自欧洲各国的同学占多数,上课时能听到来自不同视角、文化背景的观点,很受启发。” 邵逸辰班上的同学也来自世界各地,相处得其乐融融。“除了一起上课,我还教过乌克兰同学打麻将,邀请阿塞拜疆同学吃火锅,带他们喝奶茶等。” 在跨文化交流中,邵逸辰也有新的体会。“由于大家的母语都不是英语,所以在我们的对话中不免有语法错误,但我发现,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融入环境后,我们能够明白彼此所指就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文化活动多姿多彩 留学捷克期间,中国学子参加了不少活动,不仅开拓了眼界,融入了当地生活,也在跨文化的活动里讲述中国故事。 “捷克有不少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活动,比如女巫节,大家会做一个假人然后烧掉,以此来驱赶厄运。还有庆祝丰收的节日,当地民众会在集市里摆出自家农产品、自制蛋糕、苹果派等来销售。”邵逸辰说,在捷克,中国留学生人数比别国留学生要少,因此认识各国同学、参加活动,能够帮助中国学子尽快融入学习环境。“刚开学时,学校组织新生一起坐观光电车绕布拉格观光,目的是帮助我们尽快适应环境。此外,我们学院有院长日,报名参加后可以和院长喝下午茶、深度畅谈。” “参加的活动多了,接触的人也多了。”邵逸辰颇有感悟,“不仅在学校里,我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面对多元、迥异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我也在逐渐探索,更加了解自我。” “在捷克的校园活动里,我收获了不一样的有趣回忆。”钱娜娜参加了一次学校组织的活动,是到捷克当地小学开展跨文化交流。“面对一个班的小学生,我们每个人有20分钟分享本国特色文化,我展示了汉服、中国古代建筑等图片,孩子们好奇心很强,并不满足,还让我介绍了中国功夫并教他们写汉字。中国和捷克的文化不同,我在活动里也有新奇的发现。比如,在捷克小学,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衣橱,到校后需要换成拖鞋上课,以保持教室的整洁,这让我觉得挺有意思。” 留学期间,董梓萱参加了“2022捷克·国际中文日”活动,收获不少。这次活动在布拉格当地茶馆举办,面向捷克中文学习者开展中国书法和工夫茶体验活动,展示中国剪纸艺术、水墨画等特色文化。“我在活动当天和捷克学生用中文沟通,之后还切磋书法技艺。看到中华文化如此受欢迎,作为一名身在海外的中国人,我感到深深的自豪。”董梓萱说。

    人民日报   52 阅读   2022-07-02 20:08
  • 来华留学生讲中国故事:我的第二故乡厦门

    我来自老挝,和中文的缘分来自于电视里的一则广告。广告里的女孩说了一句“我爱你”,当时觉得特别好听,上网一查,才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中文的浪漫,也对这门语言有了兴趣。 读高中时,我开始参加中文补习班。刚开始,我觉得中文发音比较难,学了一段时间发现,相比发音,写汉字更难。但通过不断努力,这些困难都被我克服了。学习中文一年后,我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也定下了高中毕业后到中国留学的目标,这也是我和家人的梦想。 我选择到厦门大学留学,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在中国学习,可以亲身体验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民众的生活,这是通过书本无法实现的;二是我喜欢中国菜。虽然在老挝也有一些中餐馆,我也曾经吃过火锅,十分美味,但到了中国才知道,真正地道的火锅是什么样的。 2019年9月10日是个难忘的日子,我终于如愿以偿,站在了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的土地上。在这里,我不仅能继续学习中文,还能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感受文化的碰撞;在这里,宁静宽敞的图书馆有丰富的藏书,我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汲取知识,看世间悲欢离合;在这里,老师们都很有经验,很有耐心,让我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厦门也很美,我可以在海边看日出日落,听海浪的声音,也可以在公园看老人打太极拳,听鸟鸣声。 作为一名留学生,我从一开始对新环境感到陌生,到现在把厦门看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一路走来,感慨良多。美丽的校园风景、耐心讲解的老师、活泼开朗的保洁阿姨、可爱有趣的同学……点点滴滴,都让我感到美好而温暖。 我爱第二故乡厦门!

    人民网   57 阅读   2022-07-02 20:07
  • 一线教师说|我所亲历的国际中文教学之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国际中文教育者在国际中文教育的道路上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以中文学习、中文教育为媒,耕耘不辍,薪火相传,讲述中国故事、架设友谊桥梁,做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在他们的努力下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从小到大,成绩斐然。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文教育。 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为深化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促进中外语言交流与合作,增进中外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推动世界多元多彩的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版从本周起推出专栏《薪火相传——国际中文教育巡礼》,听中外学者、一线中文教师讲述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故事。 过去70多年,国际中文教育从最初涌出的一股细流汇聚成了今天的汪洋大海,从刚出土的嫩苗长成了今天的参天大树。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来华学习的留学生非常少。而今,多数大学都为外国学生开设了各种类型的中文课;书店里,各种各样的中文教材琳琅满目。在国外,中文教学同样蓬勃发展,随着学习中文的人数增加,教师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这种局面,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一名把所有精力都奉献给中文教学的教师,能在耄耋之年看到这种大好形势,我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筚路蓝缕 1961年,我大学毕业,被教育部选为出国汉语储备师资,先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之后到北京语言学院教外国留学生汉语。 当时国际中文教学处于初创阶段,北京语言学院仅限于接收基础汉语阶段的留学生,学生学习一至两年后即到其他大学学习专业课程。那时,没什么正式教材,教师要一边上课,一边编写教材;也没有复印机、录音机等设备,教师只能凭一张嘴和两只手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反复读写。教师多毕业于中文系,刚开始工作时都不太适应,感到从“ b、p、m、f”开始教外国学生如同在教一年级的小学生。社会上也认为这项工作是“小儿科”,是个中国人就可以去教。但走进课堂按照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语调教外国学生,就会知道对外汉语教学并不容易。教师来自五湖四海,虽然讲的是普通话,但各人都带有不同的方言特点。因此,新来的教师首先要接受一段时间的语音语调和教学方法的培训。经过教学实践,我感到做汉语教师绝不轻松,每个字、每个音都要在课前充分准备,反复练习;如何引导学生听说读写,都要事先设计好详细方案,否则很难上好一堂课。 1976 年后,到中国学习中文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对外汉语教学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来华留学生不仅人数日益增多,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大多数学生都期待花几年时间学好中文,将来从事翻译、外贸、外交以及中文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基础的汉语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要求。面对这种形势,北京语言学院先后开设了翻译、写作、报刊阅读、新闻听力、外贸口语、汉语语法、中国经济、中国哲学等20多门课。当时的情况是没有教材,没有教案,课怎么上?效果如何?我们心里都没底。教师只好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每开一门课,都要集体研究,集中大家的智慧,制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再拿到课堂去实践,听取学生的意见,经过多次论证,最后才能定型。 实践证明,为外国学生设置本科教育已成必然之势,北京语言学院顺应形势,率先设立了来华留学生现代汉语本科专业。 随着来华学习中文的外国学生增多,全国各地的大学也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成立专门的中文教学机构。 蓬勃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迫切需要了解中国,需要大量通晓汉语的人才,国外汉语教学应运而生,发展很快,“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提法也在这时提出。 很多国家急需汉语教师,中国派往国外的教师每年都在增加。有些大学开设了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而且该专业一度成为热门专业。 国外的中文教学环境、对象和国内都不一样,有的海外大学设有中文系,有的把中文作为一个语种设在外语系下,有的只把中文作为公共选修课,还有华侨华人社团开设了中文业余班等。课程各种各样,学生的文化层次差别很大。所以到国外教学比在国内复杂,遇到的困难更多。因为可用的汉语教科书很少,我们出国教学往往是两手空空,教材、参考书、工具书都没有。如果仅是基础汉语教学还好,可以自己动手编写教材,但大学中文专业对教师要求较高,课程也多,除了基础汉语课,还有其他课,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诗词、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写作、翻译、作家研究等。虽然课时较少,但在有限的时间里讲什么、怎样讲是一大挑战。首先,到哪里找合适的教材就令人头疼。有的外国大学的图书馆里连中文书都没有,我们只能自己动手,根据具体情况编写。其次,学生的汉语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要阅读中国古代诗文比较困难,老师们只好把诗文逐字逐句注上汉语拼音,再加上英文注释和教师的讲解。虽然学习进度很慢,但对学生来说,很是满足。 未来可期 在汉语教学中,比较难的是声调和汉字。我曾和一名美国教师共事,他说的汉语声调非常纯正,我感到很吃惊。但他并没有到过中国,他的中文是在美国学的,是对着仪器上的音波练中文发音练出来的,这对我有很大启发。那时,我们采用的还是教师口头传授,学生模仿练习语音语调的教学方法。确实,几十年前,中国还缺少这方面的设备,现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充分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国际中文教学工作并不容易。要想当好一名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中文知识并掌握国际中文教学的规律和技能,还要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国情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二者缺一不可。 记得早年在国外时,有一次学术活动,突然有人问我中国人均可耕土地面积是多少,一下子把我问住了,这也正说明了对中国当代国情了解的必要。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学校或华侨华人社团都要举办一些活动,会请中文教师去做演讲,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因此,国际中文教师应该是一专多能,在某方面是专家,在其他方面也要具备一定知识。现在,各种各样的中文教材、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以及影视资料很多,这为出国开展中文教学提供了很大方便,可以好好加以利用。

    人民网   46 阅读   2022-07-02 20:05
  • 德国汉学家吴漠汀“与中国文学打交道是一辈子的事”

    “与中国文学打交道是一辈子的事。”德国知名汉学家吴漠汀(德文名马丁·韦斯勒)说,“新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我想尽可能地多去阅读,把有趣的作品译介给德国读者。” 吴漠汀是欧洲科学院院士、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他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首部完整德文译本的主要译者之一,还曾翻译鲁迅、巴金、韩少功等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大量作品。吴漠汀目前任中国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中心主任,并曾荣获2020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在日前接受视频采访时,吴漠汀忆起自己读高中时与中国文学结缘的经历,“1987年,我参加了在家乡明斯特举办的一场诗歌朗诵会。当时中国诗人绿原(原名刘仁甫)在会上朗诵了一首讲述自己生平的诗,深深吸引了我。” 在后来的互动中,绿原注意到了吴漠汀对中国和中国文学的兴趣,送给他一支毛笔和一方砚台,鼓励他学习中文,给自己写信,“毛笔和砚台至今仍在我书架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由此,吴漠汀踏上了研习中文的道路,并在十多年后和另一名译者合作出版了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首部完整德文译本,“当然我没有停止脚步,目前还在进行译本第四版的修改。” “学习中文后我来到中国,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我和同学们一起翻译了王蒙的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王蒙还曾邀请我去他家做客。”“就这样,我又踏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陆续研读并翻译了鲁迅、巴金、韩少功等作家的作品。” 吴漠汀表示,自己在翻译研究中,了解并热爱上中国的书法、绘画、戏曲、服饰、饮食、手工艺等。在他看来,中国文学与文化、社会紧密相连。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开放包容、爱好和平、耐心毅力、和而不同、追求正义等特质。“这些特质不仅对中国至关重要,也是世界文化的典范。” “我们都面临同样挑战——新冠大流行、气候变化、贫困、腐败……对这些涉及我们所有人的问题,不同国家给出了不同答案。我们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倾听,共同努力加以解决。”吴漠汀说。 因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促进中国文化传播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吴漠汀荣获2020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这对我既是极大的荣誉,也是巨大的激励。我们看到,在中国有大量国外知名文学作品被译成中文。但在德国,只有相对较少的中国作品被译成德文。” 为此,吴漠汀召集一批汉学家成立了翻译工作坊。“我们的工作就是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促进世界的沟通和相互理解。”

    新华社   42 阅读   2022-07-02 20:04
  • 甘肃临洮县:让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

    每到周末,临洮县洮阳初中门口就早早排起了长长的车队,沿着马路两侧的停车带一字排开,延伸数百米,蔚为壮观…… 刚放学的洮阳初中学生虎思彤说:“从幼儿园开始,我就在临洮上学了,现在已经是第11年了,我喜欢这里的学校和老师。” 微信图片_20220627113720 正在接虎思彤回家的爸爸虎小林说,他选择让孩子在临洮上学,是因为临洮教育水平高,教学环境好。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孩子一直在临洮上学,学习成绩不错,高中他们还会选择在临洮上。 近年来,临洮教育迅速发展,教育质量逐年攀升,教学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定西市前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优异的教学成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县家长举家迁居来临洮上学,引发了一股“游学”热潮。 据统计,目前在临洮就读的外县户籍学生达6197人,其中以甘南、临夏居多共3203多人,占51.68%。累累硕果背后,展现的是临洮教育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及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教育复兴的坚定决心。 微信图片_20220627113725 临洮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按照“五年争上游、十年创名县”的奋斗目标,抢抓机遇,汇万民之智,举全县之力,大力实施“教育强县”战略,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临洮教育稳步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清晨,微风习习。迎着阳光走进临洮中学,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文与自然相映成趣……这里是知识的海洋,也是无数学子梦想起航的地方。 “十三五”期间,临洮县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实施基建项目324个,总投资达5.54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22.43万平方米。在城区新建大学1所、小学3所、幼儿园6所,形成了“一大学三高三初十三小十三园”的办学格局,涌现出了一批省市名校。 微信图片_20220627113734 据了解,早在2016年,临洮县在定西市率先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目前,全县中小学全部接通了互联网,网络带宽提升到100M以上,装备多媒体教室2422个,中小学教学班级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教育资源得到了全面优化提升。 临洮县教育局局长龙小林说,城区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配备到位,同时汇聚了大量优秀教师,教育理念新、教学方法活,优质的教育资源、精细的学校管理、出色的教育质量,使广大学生真正享受到了优质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今,不论是县城还是乡村,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标准的塑胶操场和干净整洁的校园是每一所学校的“标配”。 微信图片_20220627113750 学者必求师,好的老师是教育的灵魂所在。近年来,临洮县持续加大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引进研究生、省部共建师范院校生、“985”“211”院校优秀毕业生和公费师范生66名,公开招考补充新任教师552名。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全学段教师队伍明显优化,教师队伍水平显著提升。 “我们启动实施了‘县管校聘’改革,全县教师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临洮县教育局副局长董世录说:“按照平均不低于400元的标准,提高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启动实施了‘四名工程’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教师工作热情。” 每个周三下午的第一节课,是临洮县衙下学区所有学校三四年级学生的美术课。与平常的美术课不同,这是一堂网络美术课,通过互联网优质资源,由来自沪江网校的优秀教师为孩子们上课。 微信图片_20220627113758 上课铃声响起,鹁鸽崖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就端坐在桌椅前,拿起画笔全神贯注地盯着白板,跟着网络上老师的讲解,仔细勾勒,细细描边,涂抹染色。 “网上的老师教得特别仔细,我喜欢画画,我画得越来越好了!”“同步课堂上,我们可以跟许多优秀的小伙伴一起学习……”说起同步课堂,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说着。 2016年以来,临洮县充分发挥城区学校教育资源优势,组建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联盟,组建12个区域学科教研中心,全面打造覆盖各学段、包含各学科的教研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运作、共同发力的教育科研新格局。 临洮县政府副县长杜玲说:“我们全面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在规范办学、队伍建设、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教研教改、学生管理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创建精细化管理示范校83所,使各级各类学校成为家长放心满意的学校。”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发了“游学”热潮。目前在临洮就读的外县户籍学生达6197人,县内外学子共享教育发展成果,教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初现成效,临洮教育名县效应已然显现。 “我喜欢上美术课、科学课、体育课,老师们非常关心我们,赵校长经常来我们教室,询问我的学习情况,还给我买了钢笔和喜欢的书籍。我喜欢这个学校。”临洮县西街小学四年级2班回族学生马兰说。 西街小学是临洮县城区少数民族学生最多的一所小学。学校目前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共有53名,分别来自藏族、回族、东乡族、黎族、土家族、侗族等6个名族。 微信图片_20220627113742 “学校将教育发展和民族团结放到同等的位置去考虑,我们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和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从心理上真正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西街小学的校长赵明芹说。 优质的教育资源加上良好的地理位置,临洮周边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来临洮读书。临洮中学是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目前就读的外县学生有414人。 临洮中学高二20班学生马孝芬说:“从康乐来到临洮中学我是很高兴的,我在学校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老师很尽职也很关心我们。学校里丰富的课间活动也是我初中没有的,在学习之余老师们伴随着我们一起运动,觉得他们非常亲切。” 在教学活动中,各学校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融入其中,通过体验少数民族生活,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在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融合的同时,也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临洮县委书记许树德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朝着打造‘带动周边、领跑全市、定西一流、全省知名’的教育强县目标奋力迈进!”

    经济网   44 阅读   2022-06-27 15:24
  • “2021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中山大学举行

    6月26日,因疫情延迟的“2021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论坛通过央视频中英文直播,平台数据显示,全球累计观看人数近500万人次。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登华,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温国辉,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报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主任吴岩;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中山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秘书长姜恩来,学会监事长、吉林省教育厅原党组书记、高校工委书记孙维杰;天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兰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朱孔军,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魏中林,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郑少南,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吕卫锋等参加论坛。管培俊、高松主持开幕式暨主论坛。 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98位国外嘉宾线上参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Shahbaz Khan,世界银行全球高等教育负责人Roberta Malee Bassett,欧洲大学协会主席Michael Murphy,美国教育委员会主席Ted Mitchell,英国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主席Stephen Perry,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主席Fernando León García,英国国际贸易部公使衔参赞Sohail Shaikh,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校长Michael Spence,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校长Duncan Maskell,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校长Santa Ono,日本筑波大学校长永田恭介,巴西圣保罗大学校长Vahan Agopyan,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全球事务副教务长Stephen D.Mull,法国索邦大学副校长Serge Fdida等20位国际组织、教育组织、国外大学校长和专家学者作报告。 钟登华 钟登华在致辞中代表教育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创新发展能力、治理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发生格局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举办了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在创建更加开放、包容、公平和协作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当前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征程,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要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从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更加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方位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和深入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入手,推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他强调,开放发展的历史大势不会变,携手合作、共迎挑战的愿望也不会变,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持续推动全球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温国辉 温国辉代表广东省向论坛年会的举办表示祝贺,向参加论坛的领导、嘉宾表示欢迎。他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本届论坛年会抓住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的关键,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理念,为促进全球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出谋献策。他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坚决贯彻中央创办经济特区战略意图,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勇立潮头,在中国大地上创造了“广东奇迹”。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东省进一步优化省内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在“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以令人振奋的成绩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广东省将继续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推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 陈春声 陈春声代表中山大学向出席论坛的领导、嘉宾表示欢迎,对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社会各界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设面向全体人民、兼顾公平与高质量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与才能的教育体系,也是全球高校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契合各国教育发展愿景。中山大学始终不渝地推动着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如今,学校扎根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办学,提升传统优势学科,发展医科、新工科和“四深”学科群,形成了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中山大学将以论坛的召开为契机,学习观摩全球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和宝贵经验,共同谋划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杜玉波 杜玉波以《构建更加多元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高等教育形态正在深刻重塑。未来十五年特别是这五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攻坚期,以高等教育现代化支撑和引领国家现代化,已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我们要建设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体系,是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体系,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系,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体系,是体现公平而有质量的体系,是全面对外开放的体系。构建这样的高等教育体系,要从协同育人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专业体系、教师发展体系、分类办学体系、教育评价体系、教育开放体系、内部治理体系等八个方面着手。他强调,构建这样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基于发展规律和执政理念的深刻认识,是应对人类发展困境的“中国方案”,深刻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为世界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样本”。 管培俊 开幕式后,10位中外嘉宾在主论坛上作报告。本届论坛还设立了“大学校长论坛”“学者论坛”“博士生论坛”三大平行论坛,国内外37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博士生作报告。 高松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校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学会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分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数字化课程资源分会、继续教育分会等24家分支机构副理事长、副秘书长现场参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等学会66个分支机构组织500余人线上参会。各位嘉宾的发言将持续在学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发布,敬请关注。 从左到右依次为:吴岩、李元元、罗俊、金东寒、严纯华、王复明、郑少南、王博、吕卫锋 “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重要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21届,正逐步成为学术思想的重要策源地、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聚集地、青年才俊成长成才的新园地。 从左到右依次为:Shahbaz Khan、Roberta Malee Bassett、Michael Murphy、Ted Mitchell、Stephen Perry、Fernando León García、Sohail Shaikh、Michael Spence、Duncan Maskell、Santa Ono、永田恭介、Vahan Agopyan、Stephen D.Mull、Serge Fdida 本届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山大学联合主办,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人民政府支持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高等教育教席,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宣传工作研究分会等协办。本届论坛获批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立项,获得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和民生教育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

    潇湘晨报   35 阅读   2022-06-27 15:14
  • 在华非洲留学生高翔:为非中交流合作贡献力量

    粉丝朋友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正宗的非洲产品,你还在等什么?”镜头前,来自刚果(布)的高翔操着一口流利中文,热情地通过直播向观众介绍“非洲好物”。 今年29岁的高翔是湖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不久前,在湖南高桥大市场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他受邀参与了一场“直播带货”。“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太迅速了,现在的网络直播、移动支付、线上教育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便利!”高翔感慨道。 得益于孔子学院在刚果(布)的项目,2015年,在非洲念本科的高翔获得了来华学习交流机会。“那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就感受到这里的热情和便利。”在中国参加了为期一年的语言班学习后,高翔回到家乡,开始在高中教授中文,还担任了孔子学院分部的负责人。 “感受到中国的发展速度后,我意识到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中国都将给我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高翔说。 2019年,高翔再次来到中国求学。“在刚果(布),年轻人学习汉语的积极性非常高,但具备资质的老师太少了。”高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专业,他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 在源远流长的中非友谊中,高翔感受到非中越来越紧密的关系。2021年9月,第二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举办。高翔作为志愿者,为博览会的来宾担任翻译、推荐非洲产品。 “这些年,中国人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来自非洲的辣椒、咖啡、红茶、红酒……这些非洲特色商品获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和喜欢,也为远在非洲的人们提供了就业机会。”高翔说,今年硕士毕业后,他想继续留在中国攻读博士。“接下来,我要继续在汉语教育和非中贸易领域,为非中合作贡献一份力量。”

    新华社   51 阅读   2022-06-26 19:14